核心提示:
33年前的8月25日,在“文化愚公”李公濤先生的主持下舉行中國翰園碑林碑刻工程動工典禮,自此開始譜寫中國翰園艱苦奮斗的輝煌篇章。在李公濤先生年近古稀之年與李家兩代人的艱苦奮斗,共同努力下中國翰園得以建成。中國翰園三十余年年一路走來積累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她是一座傳播精神文明的豐碑;是聯(lián)結海內(nèi)外炎黃子孫的橋梁,是鑲嵌在古城開封的一顆明珠。

緣起
三十多年前,在開封東郊范莊有一處聞名海內(nèi)外的農(nóng)村小院,院內(nèi)花木蔥蘢,修竹青翠,假山瀑布,景色宜人,在青藤纏繞的門扉上,雕刻著著名書法家牛光甫寫的“翰園”二字,這個小院就是翰園碑林的前身。
當時李公濤先生在退休之后,幸福的晚年生活向他微笑走來。兒孫滿堂,子孝媳賢,他本可以在家享受天倫之樂,頤養(yǎng)天年?伤麨榱撕霌P中華民族文化,最后決定帶領全家,傾盡家產(chǎn),雕刻碑林,誓在有生之年,建成我國最大的雕刻藝術殿堂-----中國翰園碑林。

民辦碑林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yè)。一切從零開始,資金不足,人才缺乏,舉步維艱。為了選石料,他出河南,下山東,到七個碑石產(chǎn)地對石料質量和特點,進行參考比對;同時他又訪遍碑刻之鄉(xiāng),挑選技藝高超的“鐵筆”師傅,并出資讓師傅們外出學習,切磋技藝。他把自己700平方米的院子從新規(guī)劃,把十幾間房騰出來作為刻碑、裝裱的場地,院子里堆滿了石料,一家?guī)卓谌藬D在一間房子里。
經(jīng)過半年的緊張籌備,第一塊碑刻落鑿。1985年8月25日,在范莊的小院舉行碑刻工程動工典禮,開封市各界領導150多人前來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