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弦驚火鳳,交扇拂天鵝。一千多年前,唐朝詩人李商隱賦以“天鵝”知名;一千多年之中,中外對于天鵝的典故多如鵝毛;一千多年后,三門峽,黃河庫區(qū),數(shù)以萬計的天鵝,逢冬必約,萬羽翔集于黃河湯湯之上,展翅于黃土高坡之巔,鳥兒與自然,人與鳥兒,和諧共生。

今年,天鵝伴著初雪的腳步來了。飛過大地,穿越河流,在這個季節(jié)與我們相遇,絕非偶然。它們或三兩成群、嬉戲打鬧,或你追我趕、相互喙啄,或交頸摩挲、鼓翼歡歌,或傲立水上、卓然成姿,或臥或立、或游或走、或翔或奔。
凌晨、初日、正午、夕照,有朝暾初上、風浪即平之時,也有天色暗淡、風云變化之際,天鵝追隨光影變幻,翱翔于天際,滑行于水間,空中只余羽翼白痕,河上濺起水花無數(shù)。
若他日有緣,河面結冰,飛雪漫舞,只只亭立的天鵝與茫茫雪景相融而生,該是怎樣一番浪漫的景象。

不只姿態(tài)萬千,天鵝也會“唱歌”。十八世紀法國博物學家、作家布封在其作品《天鵝》中對“天鵝之歌”有這樣一段描述:
“我們在它的鳴叫里,或者寧可說在它的嘹唳里,可以聽得出一種有節(jié)奏、有曲折的歌聲,有如軍號般響亮。古人不僅把天鵝說成神奇的歌手,他們還認為,在一切臨終時有所感觸的生物中,只有天鵝會在彌留時歌唱,用和諧的聲音作為最后嘆息的前奏。”

無論芭蕾獨舞《天鵝之死》,還是舒伯特的《天鵝之歌》,無疑都是展現(xiàn)人類與命運、死亡進行搏斗的堅韌頑強精神,表現(xiàn)人類對生命的渴望。
潔白如斯,驗證了三門峽生態(tài)的逐日改善,城因鳥兒改變,“天鵝之城”期待更多因緣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