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韓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鄭報全媒體記者 李新華 攝
城,是歲月的沉淀;城,是文明的集聚。在鄭州這處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散落著一個又一個古城,宛若一顆顆閃耀的明珠,串起中華上下5000年的璀璨文明。
沿著鄭新快速通道一路往南,就有這樣一座“古城”——新鄭,除了眾所周知的裴李崗文化遺址、黃帝故里、東周車馬坑等響當當?shù)臍v史文化“名頭”,這片土地還被現(xiàn)代考古證實其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鄭韓兩國都城所在地,頗具規(guī)模的古城遺址被考古工作者以鄭韓故城相稱。
鄭韓故城位于今新鄭市市區(qū)周圍,黃水河(古溱水)和雙洎河(古洧水)如兩條飄帶將其抱于懷中。春秋戰(zhàn)國時期,鄭、韓兩國先后定都新鄭,承八方通衢之便利,融列國文化之繁盛,長達539年(公元前769年—公元前230年),這里成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原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和最大的商業(yè)都會之一。
走進新鄭,其北入市口屹立著一道土嶺,它就是距今已有2700年歷史的鄭韓故城古城墻,也是世界上同期古城墻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城墻一般高為10米左右,最高處可達16米,基寬40~60米,周長約20公里。
這道古城墻把鄭韓故城分為兩部分,西城為內城,是鄭國、韓國的宮城和貴族居住區(qū),考古發(fā)掘有北宮、西宮、周廟、大宮遺址;有鄭莊公望母臺、鄭國國君授印臺、鄭女嫁齊梳妝臺;有“凌陰井”地下窖藏;還有鄭國的繅絲作坊和韓國宗廟祖碑,這些均為國內稀有、世界罕見。東城為廓城,是鄭國和韓國平民居住區(qū)和手工業(yè)作坊區(qū),分布有制骨、制玉、制陶、鑄銅、冶鐵遺址等。
在鄭韓故城東城墻中段外側,也就是《詩經(jīng)·國風》中“出其東門”的地方,新鄭修建了一處奇石林立的“鄭風苑”公園,行走其中,石刻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等內容,讓人仿佛穿越至溱水、洧水兩河滋養(yǎng)下,那個蕩漾著浪漫主義溫情的鄭國。
一座古城,一部史詩,一段歲月。
站在鄭韓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城墻遺址公園、宮城遺址公園、大吳樓手工作坊遺址公園、后端灣綜合遺址公園,讓歷史的云煙從八方悠悠吹來,地面所遺存的城垣巍然聳立,連綿起伏,雄偉壯觀,也讓人對民間“四十五里牛角城”的稱呼多了幾分了然。
遙想100年前,以“蓮鶴方壺”為代表的舉世聞名的“新鄭彝器”在新鄭李家樓鄭國國君大墓破土而出,為世人展示了春秋中期鄭國青銅鑄造的高超水平和審美藝術,也讓世人再次看到這座古城星羅棋布的地面文物之下,數(shù)不勝數(shù)的文化遺珍。
作為東周時期著名的列國都城之一,鄭韓故城的規(guī)模和保存的完整性,在東周列國城中都處于十分突出地位,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世紀全國100項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也是國家文物局批復立項的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近年來,新鄭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全力推進鄭韓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建設,從科學保護、科學展示、科學管理方向,實現(xiàn)鄭韓故城的合理保護、合理利用、合理發(fā)展。尤其是東北角城墻遺址公園與鄭風苑景區(qū)、溱水河濕地公園連成一體,建成后已成為廣大游客、市民出游、健身、修學的好去處。
雄渾矗立的城墻與緩緩流過的溱洧之水默然相守,勾勒出鄭韓故城壯美的輪廓?脊艑W家們依然在探索著這座古城的秘密,或許不遠的將來,這片土地會奉獻更多的歷史故事,捧出更多的文化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