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登封市城東南15公里處的觀星臺,為元代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所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天文觀測建筑,是登封嵩山作為“天地之中”的重要歷史見證。
與周公測景臺一樣,觀星臺是中國人智慧和天才創(chuàng)造力的體現。1961年3月4日,觀星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觀星臺被確定為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0年8月1日,觀星臺作為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八處十一項中唯一的科技建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嵩岳寺塔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塔;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中國密檐式塔鼻祖;中國唯一的一座十二邊形塔;世界上最早的筒體結構建筑。
該塔建成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全高約40米,密檐式,中空,下部壁厚約2.5米,構造堅固,結構合理。自建成至今,經歷了1400多年和多次地震,仍巍然聳立。
嵩岳寺塔內部中空的筒體結構也頗有歷史意義。清華大學建筑學教授郭黛姮認為:嵩岳寺塔是世界上最早的筒體結構建筑。這種結構直到十九世紀才開始在西方現代建筑領域出現,至今仍為高層建筑優(yōu)先選擇的結構方式之一。
1961年3月4日,嵩岳寺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8月1日,包含嵩岳寺塔在內的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會善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年), 寺內現存元、明、清時期建筑9座。
會善寺大殿是元代最典型和珍貴的代表作,其建筑形制、技術對我國建筑史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2001年6月25日,會善寺大殿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2010年8月1日,包括會善寺在內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距今約46億年前,地球是一個表面被海水包裹著的星球。約36億年前,地球深部灼熱的巖漿沖破堅硬的地殼噴涌而出,遇海水而凝固,嵩山,從此誕生,成為地球上最早的陸塊之一。歷經23億年前的“嵩陽運動”,約18億年前后的“中岳運動”,約5億年前后的“少林運動”,嵩山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樣子。
目前,科學家在地球共發(fā)現了六個地球成陸初期的古陸塊,而嵩山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六個古陸塊之一。
1988年,為了探求嵩山形成的奧秘,由中、德科學家合作,取嵩山中太古代酸性火山巖的鋯石,測得其年齡約為30億年?紤]到嵩山陸核或小陸塊形成有一個過程,故加上了5億年的推斷量,所以,說嵩山的年齡30億或35億年,都屬于科學的說法。不過前者是實測年齡,后者為推斷年齡。這樣,嵩山的年齡幾乎可以與地球成陸的起始時間相近,如此古老,人們據此稱之為“萬山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