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桃李滿天下”,一生大部分時間從事教育,十大弟子、72賢人、所收弟子多達三千。他提出了“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的教育思想,他具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無隱乎爾”的教育情懷,他提出并實踐了“因材施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反三”、學思并重、學以致用等等的教學原則,他推崇“不恥下問”、“志于學”、“志于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等等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他主張“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rdquo;尊師重道的價值取向,他創(chuàng)立了“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教育體系,他在中華文明史上第一次將“學在官府”轉(zhuǎn)變?yōu)?ldquo;學在民間”,他在人類歷史上最早提出并實踐了“有教無類”的教育理想,他最先扛起“教育公平”的旗幟,他成為千百年來中國教師教書育人的精神動力、成為千家萬戶一代代中國人的道德楷模。
孔子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韓國有將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過儒教思想的熏陶。德國人把孔子和康德共同尊為教育學的奠基人。法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伏爾泰在他的書中說,“我全神貫注地讀孔子的這些著作,我從中吸取了精華,孔子的書中全部是最純潔的道德”。在主題為“面向21世紀”的第一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國際大會的新聞發(fā)布會上,最精彩的是漢內(nèi)斯-阿爾文博士(瑞典,1970年物理學獎獲得者)的發(fā)言,報道開頭的第一句話是“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學院和646個孔子課堂,分布在120個國家(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