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櫻桃溝”
洛陽盆地四周,溝壑縱橫,清溪曲繞,向陽背風處最宜櫻桃生長,故歷代人民多有栽植。自秦漢以來,櫻桃又被移植到皇宮御園里和達官雅士的花園之中,使得櫻桃栽植較為廣泛。
洛陽櫻桃歷史悠久,如一枚深藏于貝殼里的珍珠,經(jīng)歷著朝代的盛衰。洛陽作為九朝古都,自古以來海納自然人文美景。歷代文人墨客都寫下了許多詠贊櫻桃的詩篇。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愛吃櫻桃,而且寫下一首《賦得櫻桃》的詩:“華林滿芳景,洛陽遍陽春。朱顏含遠日,翠色影長津。喬柯囀嬌鳥,低枝映美人。昔作園中實,今為席上珍。”久居洛陽的白居易、梅堯臣都有歌頌洛陽櫻桃的名篇佳句。清高宗乾隆七年,洛陽知縣龔松林,一次在櫻桃成熟季節(jié)興致勃勃地游覽了櫻桃溝,情不自禁地即興寫下一首《游櫻桃溝詩》,詩中有:“為訪櫻桃溝,登臨向北邙。雨飛新綠嫩,風動野花香。赤玉妝盈村,紅珠摘滿筐。”的句子,描繪了櫻桃溝迷人的景色。
現(xiàn)在人們賞櫻桃,多在陰歷四月初,到“櫻桃溝”即洛陽郊區(qū)紅山鄉(xiāng)王坑村和新安縣五頭鎮(zhèn)獨樹村、大凹村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