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習(xí)俗在全國都是相同的,欒川的粽子卻不叫粽子,叫槲包。用山上槲樹的葉子包制而成。
重渡溝村的煙雨云舍民宿,是以非遺美食槲包為主題的民宿,這家的老人叫王大花,今年70多歲,兒媳鄭芳芳時常拍些婆媳倆一起去采槲葉、包槲包的生活小視頻發(fā)到網(wǎng)上,網(wǎng)友看了視頻后,覺得新奇,到她家住宿、吃槲包、包槲包。在網(wǎng)上贏得一潑粉絲。
“非遺點亮老家河南”活動中,景區(qū)推薦了她家,由設(shè)計人員精心包裝,煙雨云舍的“槲佳人”品牌誕生了。
王大花老人說:她包了一輩子槲包了,“過去是用山上的糙米,也叫黍米,現(xiàn)在包的是大米。”再佐以花生、紅豆、蜜棗等,既清香又防腐、保鮮。
重渡溝端午節(jié)民俗游園會上,推出了包槲包體驗、吃槲包比賽一系列活動,王大花老人化身漢服老人,亮相游園會,為游客點雄黃、系五彩繩、介紹槲包、送祝福,慈祥的面容,安逸的神態(tài),頗似一位老神仙,實足的一個最美“槲佳人”形象,被央視新聞直播間收入鏡頭。
吃槲包,對于欒川人來說,是幾代人的記憶。
王大花老人說,“過去村里窮,只有端午節(jié)才能吃上槲包,村里過端午比過年還熱鬧,槲包一包就是幾盆,小媳婦回娘家,給出閣的閨女送禮,都是提著一提槲包。”可見槲包在當(dāng)?shù)赜卸嗍軞g迎。
她指著包槲包用的食材說:“紅豆得用鐵鍋煮上一晌,米得是糯米,過去是黍米。”
煮好的槲包,剝開嫩綠的葉片,白色的糯米里,暈染著幾點鵝黃粉紅,如同一抹溫柔的情思。槲葉的清香,夾帶著米的糯香,蜜棗的甜膩,咬上一口,有一股暖流,在舌尖上氤氳,樹枝的隨風(fēng)搖曳,陽光的激情跳躍,稻浪的起伏,以及時光流逝后積淀下的那份淳厚,都在你的心田里翻滾。
市井煙火里,才有最好的美味。游客可能忘記了你的智能電視,你的紅木家具,卻能記住這一個槲包。因為它帶著你的溫度和真誠,帶著千年的文化內(nèi)涵。
小小的槲包,裹挾著欒川的千年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以及當(dāng)?shù)厝嗣褓|(zhì)樸的情感和熱誠!槲包包的不僅僅是食材,更是一種養(yǎng)生智慧。
包槲包特別有形式感,尤其受到孩子們喜歡。槲包蘊含的知識點,既有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也有養(yǎng)生知識,又是美味佳肴。研學(xué)旅行作為文旅融合的典范,讓孩子在行走中感知濃厚的中華文化,給了孩子一片自由暢想的天地。
家長希望孩子能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走出去長見識。而這種融美食、養(yǎng)生、手工為一體的研學(xué),極受大眾青睞。
美食和風(fēng)景,可以抵抗所有的不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