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應(yīng)該是什么樣子?”在三八節(jié)快到時,你是會去思考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是去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問題?在幻城21個劇場中,有幾百個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女性形象。她是進(jìn)步的,是守舊的,她是溫柔的,是剛強(qiáng)的,她是純真的,是滄桑的。會有觀眾問:你們這樣設(shè)置角色/臺詞……是在暗示什么嗎?是在定義女性嗎?不,我們呈現(xiàn)她們,我們不評判她們。“她”可以是任何樣子。
▽
1990's
“異國求學(xué)的我就和她一樣,靠勤工儉學(xué)貼補(bǔ)自己的學(xué)費(fèi),在獨(dú)立中學(xué)會與生活和解。今年春節(jié)是三年來第一次回家,看到她,就是看到了我自己。”——觀眾@貝貝
▽
1980's
“在紅廟的課堂,不由得代入自己。她是我的青蔥歲月、豆蔻年華,她在我最美好的歲月,擁有最純真的友情。”——觀眾@遠(yuǎn)山
▽
1960's
“老院子的阿姨,身上有我媽媽的影子。她是開朗的媽媽、多才多藝的媽媽;也是倔強(qiáng)的媽媽、愛和我拌嘴的媽媽。她是大城市里一個普普通通的空巢老人。”——觀眾@小蘋果
▽
1950's
“李家村最后一幕的大媽,身上散發(fā)著自信和力量,那是對糧食的敬意,也是對自己的敬意。”——觀眾@DAC
▽
1940's
“那個年代的她們,仿佛有無窮的力量。從不懷疑,干就對了!她們相信,女性能抵半邊天。”——觀眾@熊仔餅
▽
1920's
“最喜歡的女主就是欠債還錢的大小姐,有點(diǎn)二乎乎的可愛。不是高不可攀的大女主,真實(shí)的好像就是你身邊那個不著調(diào)的閨蜜。”——觀眾@一朵小紅花
▽
1910's
“家國大義面前,她義無反顧的選擇了奉獻(xiàn)!誰說女子不如男?”——觀眾@麥子
▽
1910's
“為她的癡情惋惜,為那個特殊的年代嘆息。她是否有過不甘?是否有過怨言?我無從得知。慶幸自己生在這個時代。”——觀眾@hmmm
▽
1910's
“看到這幕劇,我頓悟了。從過去的自己到嶄新的自己,有時只需要一個不再回頭的決心。”——觀眾@城子
▽
1900's
“你看見的是她的戀愛腦,我看見的是她大膽追愛的勇敢。就李銘旦往那一站,誰瞅了不迷糊!”——觀眾@莉莉醬
▽
1890's
“她是饑民的媽媽,她是你我的媽媽,她是河南人的媽媽,她是最中國的媽媽。”——觀眾@朵朵……此處省去無數(shù)個 ×××0's
▽
公元620's
“這個歷史上登上權(quán)利最高峰的女人,仿佛在嘲笑一切世俗對女性的定義。”——觀眾@昕昕
寫在最后:
女人,有思想,有靈魂,也可以有雄心、天賦,和美貌。希望你,從他人的價值評判體系中解脫,理解自己,認(rèn)同自己,欣賞自己。你,“可以”如何,也可以“不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