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與輝同行”河南行第三天行程,走進甲骨文的故鄉(xiāng)安陽,尋覓中華文明起源密碼。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在殷墟博物館新館門口,經(jīng)過研究復(fù)原的商代服飾展演,將人們的思緒拉回到三千年前的商代。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文字博物館副館長、安陽殷墟博物館副館長唐際根的帶領(lǐng)下,董宇輝與直播間網(wǎng)友共同探尋神秘的殷墟。
跟隨著鏡頭,青銅器、陶器、玉器、甲骨……館內(nèi)文物令人目不暇接。殷墟博物館新館展廳面積約2.2萬平方米,展陳文物數(shù)量之多、類型之全,都是商代文物展覽之最。
一片甲骨驚天下!董宇輝說:“文化的傳承與記錄,始終離不開文字,大概公元前1300年到1400年,甲骨文就已經(jīng)是成熟的文字了。”
在游覽過程中,唐際根為董宇輝介紹了一位商代“小王子”的故事,他就是商王武丁與王后婦好的兒子——“子”。“子”入學后有一日生病,但又不敢無故曠課,于是他就占卜,這次的疾病是否嚴重?我是否能去上學?這就是一張3000年前的“請假條”。
從甲骨文中,董宇輝看出了很多古時的故事,“當時的精英要學很多東西。(他們)數(shù)學得會,跳舞得會,還得會音樂。雖然當時我們不知道天意是何物,但是仍然通過燒骨去占卜,試圖理解上天給你的旨意。”
董宇輝繼續(xù)從中延伸,“這和后來老子所說的‘道’的那種感覺很類似,雖然我們也不知道暗中命運或者上天給你什么啟示,但我們一直試圖在摸索。”
網(wǎng)友紛紛在評論區(qū)留言:“有館長講解太棒了!”“文物好豐富。”
隨后,董宇輝團隊乘船抵達殷墟宮殿宗廟遺址。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并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殷墟的每一處都散發(fā)著歷史的厚重感。
值得一提的是,董宇輝此次探訪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還見到了“婦好”數(shù)字人。婦好是中國歷史上有據(jù)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軍事統(tǒng)帥。“婦好”數(shù)字人的出現(xiàn),吸引了大量網(wǎng)友的關(guān)注和討論,網(wǎng)友們紛紛和“婦好”打起了招呼,“女將軍,你好!”
傍晚時分,“與輝同行”團隊乘船夜游,洹河被稱為安陽的母親河,承載著這座古城千年的記憶。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洹河兩岸的美景,在燈光的映襯下顯得更加迷人。伴著沿途旖旎的風景,網(wǎng)友們在云端體驗了一番洹河晚風的獨特韻味。
“與輝同行”河南行精彩繼續(xù)
下一站還會有怎樣的驚喜?
讓我們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