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論壇:
中原餐博會簡快餐及團餐發(fā)展高峰論壇
中原論劍 — —中國烹飪文化發(fā)展辯論會
眾多專家緊扣餐飲業(yè)及相關產業(yè)協(xié)同發(fā)展、經濟熱點話題展開現場“論劍”,為大家展示一場烹飪界的思想盛宴。
天時、地利、人和;列舉、闡述、論證。濟源市與“河南省傳統(tǒng)餐飲歷史文化名城”的相遇,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講……
歷史:源遠流長,飲食文化底蘊深厚
追溯濟源的飲食文化淵源,還得從其悠久的歷史說起。
濟源曾為夏朝之都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先為韓都,后為魏之重鎮(zhèn),自隋朝設縣,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歷史。
多年來,濟源市相繼出土的西周獸面紋銅尊、西漢陶風車、漢釉陶燒烤爐、漢代宰羊陶俑、漢代魚鴨池、漢代陶俎等,不僅體現了濟源古代糧食充裕、水利灌溉發(fā)達、畜牧業(yè)興盛的農業(yè)經濟特色,還反映了當時經濟繁榮、人民安居的社會生活水平,映襯出濟源飲食文化的興盛。
同時,濟源飲食文化在發(fā)展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道文化、盧仝茶文化的滋養(yǎng)。人們遵循“藥食同源”原理,調整飲食,合理地攝取食物,以增進健康,益壽延年;通過弘揚茶道、茶藝,擴大和豐富悠久的盧仝茶文化內涵,“盡茶之真,發(fā)茶之善,明茶之美”。
道教圣地王屋山陽臺宮大殿前,月臺上有一口八板大鐵鑊,口徑172厘米,深84厘米,供廟會煮齋飯使用,這口鐵鑊是明代陽臺宮香火鼎盛的標志和見證,從側面反映了濟源市古代餐飲的悠久歷史。
源頭:天公作美,“送”來好食材
濟水源頭濟瀆廟附近廟街、鐵岸兩村盛產濟瀆金蒜,這種蒜又稱小紅蒜,蒜皮紫紅透亮,光澤喜人,歷史上曾是敬獻朝廷的貢品。
王屋山土蜂蜜是山中野生封裝箱飼養(yǎng),采集山區(qū)丘陵地帶的、百花,經春夏秋冬四季釀制而成,是蜜中珍品。
大峪寺郎腰大蔥又粗又長,味道辛辣甘醇,回味悠長,曾獲得農業(yè)部頒發(fā)的農產品地理標識認證。

馬村酥梨、韓彥紅果、邵原蘋果、朱莊石榴、玉皇李、柿子、大棗等水果,雞頭參、山萸肉、地黃、連翹、靈芝等藥材,黑木耳、猴頭菇、黃花菜、紅蘿卜等蔬菜,香椿……濟源的美味食材像一顆顆明珠,熠熠生輝,散落在不同角落,誰也數不清。
理念:提檔升級,美食“華麗轉身”
濟源土饃被中國飯店協(xié)會評為“中國十大山地美食”;
濟源一口香小籠包、薄皮素包、王屋山大花卷等6道餐點被評為“中國名點”;
肉夾饃、手工豆皮、牛肉丸、濟源特色扣碗、黃菜煮饃等9種特色小吃被評為“中國名小吃”;
伴隨著旅游業(yè)的大發(fā)展、快發(fā)展,濟源市開展了地方特色美食名錄征集、特色美食展示等活動,獲評“中國黃河鯉魚美食之鄉(xiāng)”;
舉辦中國河南濟源首屆黃河鯉魚美食節(jié)暨黃河鯉魚美食大賽,使黃河鯉魚迅速成為濟源美食文化的“金字招牌”。
為了讓濟源美食走出河南,走向全國,濟源市還依托土饃、雞蛋不翻、焦花、麻糖、小浪底河蝦、銀魚等資源,做好深加工、包裝、策劃和文化提升工作。黃河魚宴、綠色養(yǎng)生宴、生態(tài)養(yǎng)生宴被評為“中國名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