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美國《世界日報》報道,一些中國父母選擇讓孩子住到美國寄宿家庭,以為是英語(論壇)和生活自理能力的雙重鍛煉,殊不知這些低齡留學生,有的在美國認了洋爸洋媽,和親生父母的價值觀偏差日益拉大;有的則面對文化差異、飲食和生活習慣等問題,輾轉在不同的家庭,導致家庭觀念淡薄。
留學機構業(yè)者袁志偉說,和幾年前主要寄宿在華人家庭相比,現(xiàn)在家長偏向選擇美國家庭。但是美國家庭和留學生在飲食、文化上有很多需磨合的地方。運氣好的孩子碰到家庭能把他當自己孩子,運氣不好的孩子則要輾轉不同寄宿家庭里。
留學生陳曉倩來自四川,她寄宿一對美國老夫婦家,他們都是基督徒,孩子都長大離家,做寄宿家庭就是做善事,不僅不收錢,免費讓她吃住,還帶她四處認識新朋友、旅游,簡直就把她當成自己女兒。
陳同學說,他們簡直就是她的“美國父母”,開始要遵守他家規(guī)矩還不太習慣,后來覺得他們人很好,相處起來很單純,就像朋友一樣,不像中國的父母就只嘮叨她,要她選擇掙錢專業(yè)。上大學住校時,洋爸洋媽還特別開車幾個小時,送她到宿舍安排好一切,現(xiàn)在她每周末都回家看洋爸洋媽,中國父母則兩周打一次電話。她說,反正他們在中國都很忙,以前在家時,她也是一個月才能見到父母一次。
16歲的留學生蔣琴琴目前住在一對美國夫婦家,她父親說,住華人家庭雖然飲食習慣接近,但為讓孩子學英語,還是選擇美國家庭,一個月吃住共1300元。他說,孩子剛開始不習慣,經(jīng)常打電話回家哭訴天天吃薯片、色拉,且規(guī)矩很嚴,不能在房里喝飲料。但既然出來留學總是要吃點苦,學習適應美國環(huán)境。三個月后情況好很多,雖然飲食不習慣,但英語進步快。
來自天津的孫思蒙就沒那么幸運,他去年春節(jié)從中國帶了幾盒感冒飲劑預防感冒,喝完隨手丟在垃圾桶里。后來被美國家庭發(fā)現(xiàn)后,以為他嗑藥,不僅把藥品拿到化驗單位檢驗,還匯報給當?shù)毓芾鞪1學生的機構。孫同學后來才知道在美國J1學生不能隨便用藥,吃藥要事先報備給管理中心,不然作為監(jiān)護人的寄宿家庭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經(jīng)過這么一折騰,孫同學只好搬家。
高中上學的趙猛寄宿生活也比較坎坷,他本來是住在學校老師的家里,但是這位老師因為酗酒,后被警察帶走,他只好暫時被J1學生小區(qū)管理者帶到家里,睡了幾天沙發(fā)才轉到一個護士家里。那位護士家里有幾個小孩,對他也不錯,一次帶幾個孩子出城春游,沒向管理中心報備。雙方溝通不佳,趙同學又被帶到新的家庭重新適應。
教育專家徐陶家琪說,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盲目送孩子出國讀書,且呈現(xiàn)低齡化。如果沒父母陪同,這些孩子單純放在寄宿家庭里,有的會家庭觀念淡薄,有的甚至混幫派學壞,有的則長大后缺乏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