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哲人說過這樣的話:生命需要平靜,需要卸去重妝之后穿過那空曠無人的劇場,讓自己的心靈被時空懸置起來,接受平靜中產(chǎn)生的思想和智慧的燭照。人在獨處時往往能達(dá)到這種境界。
我想這種境界,恐怕就是古人講究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豁達(dá),是道家追求的“閑心對定水,清靜兩無塵”的神韻,是禪者體會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覺悟。
偶爾,一個老人持缽從天泉接水,缽小水少,清明透亮的泉水仿佛為所有的山水精華凝聚而致。老人步履輕盈,無語走過寂靜的佛龕,令人陡然塵世俱忘。身邊水上,山下巖頭,隱隱傳來深澗溪水悠揚(yáng)的吟詠,真像一個“琴中藏劍,劍發(fā)琴音”的游俠,在彈奏著的一曲千古絕唱。“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泉聲不輟,琴聲已停,漫步下山,一個云霧悠悠、山水悠悠、閑鶴悠悠的天地早已和這能包容一切的霧,化為一片混沌,而一個孤獨的覲見者,也隨著橐橐的腳步聲,化成了或霧珠,或清泉,或雀鳴,抑或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