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由孝文帝元宏為安頓印度僧人跋陀而依山辟基創(chuàng)建,因其座落于少室山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釋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達摩歷時三年到達少林寺,首傳禪宗,影響極大。因此,少林寺被世界佛教統(tǒng)稱為“禪宗祖庭”,并在此基礎(chǔ)上迅速發(fā)展,特別是唐初十三棍僧救駕李世民后得到了唐王朝的高度重視,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剎”的美譽。
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縣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山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元宏為印度僧人跋陀在少室山陰依山劈基敕建少林寺。
南朝劉宋末年,南天竺香至國王的第三王子,釋迦牟尼的大弟子摩可迦業(yè)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達摩,從印度來到中國。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達少林寺,廣集僧徒,首傳禪宗,歷史九年,寺院逐漸擴大。東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達摩傳法于慧可以后,離開少林寺他去。死于禹門,葬于熊耳山、造塔于定林寺,(今河南省峽縣)。禪門一向奉達摩為初祖,慧可為二祖。后連續(xù)單傳至六祖。
唐初,秦王李世民,在討伐王世充的征戰(zhàn)中,少林寺和尚曇云宗、志堅、惠揚等13人,因救助有功,受到了唐王朝的高度贊許和封賞。其后,唐朝諸帝,“優(yōu)崇佛教”。從此,少林寺日益隆盛起來。擁有土地14,000多畝,殿堂樓閣5,000多間。成為中外馳名的大佛寺,博得“天下一第名剎”得稱號。明代是少林寺鼎盛時期,殿宇樓閣,歷經(jīng)修茸,樓殿金碧,花木滿園,F(xiàn)在少林寺的布局和主要殿宇,大都為此時重建。明朝的王子中就有八人到少林寺出家。少林寺被稱為“域內(nèi)巨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