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中的洛陽是文化底蘊深厚的十三朝古都,是國色天香的牡丹花城,知道那里是因為知道白馬寺的鐘聲,龍門的石窟和洛神的風韻。
五一長假,在洛陽“溜達”了五天,剛剛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把這幾天的感受記錄下來,也想讓大家看看不一樣的洛陽。
五月二日晚,乘坐K269次列車,同行的是磐磐,一個生長在洛陽老城的男孩。第二天將近九點到達,在火車站附近找了一家酒店住下,因為是黃金周,又是牡丹花會期間,房價都至少翻了一番,沒有在網(wǎng)上訂,因為實在都不能滿意,于是決定自己找。但只要不是很挑剔,還是能住到店的。我們住的是東周酒店,豪華標準間180元每天,這樣的價錢就不能強求什么高檔舒適的享受了,有熱水可以洗澡,有空調(diào),有電視可以看,交通又方便,也就不在乎它的陳舊了。
安頓好,一陣困意襲來,兩人“暈倒”,下午四點多才醒,這就是第一天,但不會覺得失望,因為養(yǎng)精蓄銳才能更好地去感受洛陽。
打車去了老城,十字街,東、南、西、北四條大街都很窄,街兩邊都是仿古建筑,各種幌子隨風飄揚。街道是石板鋪成的,走進去,仔細看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房屋確實是很古老的,據(jù)說有的還是明代的。饑腸轆轆的我們在西大街上找到一家很小的鋪子,點了餛飩、燙面餃,味道鮮美,洛陽宮啤酒口味醇正,酒足飯飽,才花了不到十塊錢。
繼續(xù)在街中尋覓,看長滿荒草的屋頂,看蹲在房檐上沉默的小石獸。走近保存完好的鼓樓,想象曾經(jīng)這里有過的暮鼓晨鐘。在忽而飄起的雨霧中,鼓樓更顯得沉寂,仿佛在哭泣,仿佛在訴說千年前這里曾經(jīng)繁華過也曾經(jīng)被焚燒過,而現(xiàn)如今,誰還會記得這里曾經(jīng)的盛世,留下的只有遺憾。
像所有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一樣,在街頭巷尾,在新建筑的空隙中總能找到歷史的痕跡,這里有古時的濟世堂,也就是醫(yī)院,還有一座“文風塔”,塔基已經(jīng)被當成了小棚子的山墻,但在桐花掩映中,它仍顯得巍峨挺拔。
循護城河向東,是潞驛會館,用現(xiàn)在的解釋就是某某地區(qū)駐洛陽辦事處吧,現(xiàn)在已經(jīng)改建成博物館,從宏大的建筑風格可以想象,當時洛陽商貿(mào)的繁榮。
走到洛水邊,向西望去,是古老與現(xiàn)代的對話。岸邊有許多垂釣者,那樣的悠閑,就像時間已經(jīng)定格在黃昏的剎那。
這一路上,磐磐始終拉著我的手,沒有太多的言語,我知道,他是想讓我用自己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用自己的心去體驗他曾經(jīng)生長過的地方,我想我感受到了。
磐磐說他以前經(jīng)常五點多就起來排隊去喝第一鍋牛肉湯,我笑他嘴饞,暗想那牛肉湯一定味美至極。但第二天還是沒能起來,今天的目的地是關(guān)林和龍門。
誰料剛出門就下起雨來,還好不像天氣預(yù)報上講的那樣有雷雨大風。洛陽的公交車很便宜,上車就是一元,哪怕你從白馬寺坐到龍門,幾十公里都是這個價錢。也沒有感覺到擁擠,不知是不是因為黃金周大家都放假,而來旅游的人又都在旅游巴士里。
關(guān)林位于洛陽南郊,因葬有關(guān)公的首級而得名。這里是一處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清乾隆時加以擴建。(這樣寫感覺上是在背導(dǎo)游詞。)其中最具特色的當屬舞樓,前臺的歇山式和后臺的硬山式組合在一起,重檐樓閣,構(gòu)筑之妙全國罕見。因為有雨,舞樓更掩沒在煙雨之中,反而更具風韻了。不禁在心中暗念:“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