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西晉年間,汝南郡南六十里梁崗有一青年叫梁山伯,遵父母之命到紅羅山書院求學,路過一個叫曹橋的地方,就在路邊的亭子里休息。
離梁莊東十八里有個朱莊,莊上朱員外家有一女兒叫朱英臺,十分聰明,一心求學,說服了父母,女扮男裝,化名朱九弟,也前往紅羅山書院求學。二人相遇在曹橋亭,互問了家鄉(xiāng)、年庚,結拜為兄弟,同赴紅羅山書院求學。
紅羅山書院四面環(huán)水,景色宜人,一次,梁山伯、朱英臺和同學們一起玩耍,用石頭砸水中嬉戲的鴛鴦。朱英臺在扔石頭的時候腰閃了一下,同學叫道:“朱九弟像女人一樣,”朱英臺頓時滿臉緋紅。
師娘心細,發(fā)現了英臺的女兒身,就在梁山伯與朱英臺的床中間立了一個界牌。梁山伯生性憨厚,不知其意,同窗三載也沒想到朱九弟是個女的,
英臺回家看母,山伯相送十八里。一路上英臺作了許多比喻,梁山伯仍是不解其意。二人來到英臺家,英臺讓山伯在客廳等候,說讓九弟出來獻茶。
英臺到后屋換上女兒服裝,端著茶走了出來。梁山伯詫異地說:“你不是朱九弟嗎?”英臺說:“九弟即九妹,九妹即九弟!倍怂焖蕉ńK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