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體驗:目的、過程及結果
http://m.b6man.com 2013-11-18 9:23:45 來源:中國旅游報 點擊:次
伴隨著體驗經(jīng)濟時代的到來,旅游體驗也漸漸成為旅游學術界和業(yè)界研究的熱點,旅游體驗在旅游學研究中的內(nèi)核作用也日漸突出。但是目前學術界仍在旅游體驗的內(nèi)涵定義上存在諸多爭議,關于旅游體驗的整體理論體系構筑也未成型。本文試借鑒國內(nèi)外積累的旅游研究成果,立足于旅游體驗的目的、過程及結果這一連續(xù)環(huán)節(jié)來綜合考慮和闡釋旅游體驗。
一、國內(nèi)外旅游體驗研究的現(xiàn)狀
旅游體驗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歐美,目前已經(jīng)成為旅游研究中最令人關注和興奮的領域之一。布斯汀被認為是旅游體驗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國外早期的旅游體驗研究側重在旅游體驗的本質、旅游體驗的類型、旅游體驗的動機、旅游體驗的文化影響、旅游體驗的意義、旅游體驗的質量以及體驗式旅游。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外旅游體驗研究進入一個新的研究熱潮,1996年,Prentice和Witt綜合各家觀點歸納出了旅游研究的五種模式:體驗等級模式、體驗標準模式、有目的的行為模式、多類型模式以及局外人和局內(nèi)人模式。羅恩(Ryan)在《旅游體驗》一書中比較關注旅游體驗的質量和效果問題,同時也構筑了未來旅游體驗研究的某些框架。此外,國外的旅游研究方法更多地側重于定量的技術分析方法。
國內(nèi)對旅游體驗的研究主要涉及旅游體驗理論研究、旅游體驗質量及其影響因素、體驗經(jīng)濟時代下的旅游產(chǎn)品開發(fā)及體驗營銷策略研究等內(nèi)容。東北財經(jīng)大學教授謝彥君在其《基礎旅游學》一書中首次比較系統(tǒng)地闡釋了旅游體驗這一概念,他希望以此為核心來構筑旅游學研究的內(nèi)核。他認為旅游體驗應該遵循快樂原則,并且將旅游的愉悅分為:審美愉悅和世俗愉悅兩類。中山大學教授王寧則在立足麥克奈爾的旅游體驗真實性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將真實性分為:客觀真實性、建構性真實性以及存在性真實。
總之,目前學界對于旅游體驗的研究大都還是以內(nèi)涵、類型、評價因素和方法等比較細微的角度來進行深入闡釋,對旅游體驗的過程研究涉及得比較少。
二、旅游體驗:目的、過程及結果
目前學術界對旅游體驗的定義普遍認同謝彥君教授的觀點,即旅游體驗是指處于旅游世界中的旅游者在與其當下情境深度融合時所獲得的一種身心一體的愉悅感受。他是以旅游體驗的目的來界定旅游體驗的概念的,認為旅游體驗的目的就是愉悅?紤]到近年來比較流行的黑色旅游這一概念,筆者認為不能把旅游體驗的目的唯一化為愉悅。黑色旅游是以體味悲傷、憂愁與死亡而進行的旅游活動。例如參觀古代慘烈的戰(zhàn)場、參觀監(jiān)獄、參觀地質災害遺址等。因此筆者認為旅游體驗的目的與旅游者旅游的目的是一致的,不僅僅是以愉悅為其唯一的目的。
另一方面,從旅游體驗的過程而言,會受到旅游者自身的主觀因素和外界的客觀因素影響。按照ChrisRyan的觀點,旅游體驗的影響因素可以分為先在因子、干涉變量、行為和結果幾個方面,各種影響因素相互影響。其中的先在因子主要有:動機、期望、過去的知識和經(jīng)驗、目的地的營銷和定位、個性、社會等級、生活方式等。干涉變量包括:旅行經(jīng)驗、目的地的可進入性、目的地的性質、住宿質量、景點數(shù)目及活動內(nèi)容等。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如遇到突發(fā)事件或發(fā)生事故等,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體驗到的并不一定是愉悅,而有可能是擔心、害怕、恐懼等,即體驗的過程屬于“灰色體驗”。
就旅游體驗的結果而言,也不一定完全和體驗的目的相一致。有些學者按照層次給旅游體驗進行了分級:初級體驗、失衡體驗、一般體驗、形式體驗、最佳體驗。筆者從旅游期望與旅游體驗關系出發(fā),將旅游體驗的結果分為:興奮體驗、一般體驗、失望體驗。旅游者實際旅游體驗高于旅游目的為興奮體驗,旅游者實際旅游體驗達到旅游目的為一般體驗,如果旅游者實際旅游體驗未達到旅游目的則是失望體驗。
從旅游體驗目的、過程和結果來看,旅游的目的只是旅游者的期望,旅游的過程才是旅游者最關注的。旅游體驗的過程非常重要,它決定了一次旅游的成功和失敗。因此,學術界應立足于旅游體驗的目的、過程及結果這一連續(xù)環(huán)節(jié)來綜合考慮和闡釋旅游體驗,尤其應重視對旅游體驗過程的研究和關注。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
一、國內(nèi)外旅游體驗研究的現(xiàn)狀
旅游體驗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歐美,目前已經(jīng)成為旅游研究中最令人關注和興奮的領域之一。布斯汀被認為是旅游體驗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國外早期的旅游體驗研究側重在旅游體驗的本質、旅游體驗的類型、旅游體驗的動機、旅游體驗的文化影響、旅游體驗的意義、旅游體驗的質量以及體驗式旅游。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外旅游體驗研究進入一個新的研究熱潮,1996年,Prentice和Witt綜合各家觀點歸納出了旅游研究的五種模式:體驗等級模式、體驗標準模式、有目的的行為模式、多類型模式以及局外人和局內(nèi)人模式。羅恩(Ryan)在《旅游體驗》一書中比較關注旅游體驗的質量和效果問題,同時也構筑了未來旅游體驗研究的某些框架。此外,國外的旅游研究方法更多地側重于定量的技術分析方法。
國內(nèi)對旅游體驗的研究主要涉及旅游體驗理論研究、旅游體驗質量及其影響因素、體驗經(jīng)濟時代下的旅游產(chǎn)品開發(fā)及體驗營銷策略研究等內(nèi)容。東北財經(jīng)大學教授謝彥君在其《基礎旅游學》一書中首次比較系統(tǒng)地闡釋了旅游體驗這一概念,他希望以此為核心來構筑旅游學研究的內(nèi)核。他認為旅游體驗應該遵循快樂原則,并且將旅游的愉悅分為:審美愉悅和世俗愉悅兩類。中山大學教授王寧則在立足麥克奈爾的旅游體驗真實性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將真實性分為:客觀真實性、建構性真實性以及存在性真實。
總之,目前學界對于旅游體驗的研究大都還是以內(nèi)涵、類型、評價因素和方法等比較細微的角度來進行深入闡釋,對旅游體驗的過程研究涉及得比較少。
二、旅游體驗:目的、過程及結果
目前學術界對旅游體驗的定義普遍認同謝彥君教授的觀點,即旅游體驗是指處于旅游世界中的旅游者在與其當下情境深度融合時所獲得的一種身心一體的愉悅感受。他是以旅游體驗的目的來界定旅游體驗的概念的,認為旅游體驗的目的就是愉悅?紤]到近年來比較流行的黑色旅游這一概念,筆者認為不能把旅游體驗的目的唯一化為愉悅。黑色旅游是以體味悲傷、憂愁與死亡而進行的旅游活動。例如參觀古代慘烈的戰(zhàn)場、參觀監(jiān)獄、參觀地質災害遺址等。因此筆者認為旅游體驗的目的與旅游者旅游的目的是一致的,不僅僅是以愉悅為其唯一的目的。
另一方面,從旅游體驗的過程而言,會受到旅游者自身的主觀因素和外界的客觀因素影響。按照ChrisRyan的觀點,旅游體驗的影響因素可以分為先在因子、干涉變量、行為和結果幾個方面,各種影響因素相互影響。其中的先在因子主要有:動機、期望、過去的知識和經(jīng)驗、目的地的營銷和定位、個性、社會等級、生活方式等。干涉變量包括:旅行經(jīng)驗、目的地的可進入性、目的地的性質、住宿質量、景點數(shù)目及活動內(nèi)容等。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如遇到突發(fā)事件或發(fā)生事故等,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體驗到的并不一定是愉悅,而有可能是擔心、害怕、恐懼等,即體驗的過程屬于“灰色體驗”。
就旅游體驗的結果而言,也不一定完全和體驗的目的相一致。有些學者按照層次給旅游體驗進行了分級:初級體驗、失衡體驗、一般體驗、形式體驗、最佳體驗。筆者從旅游期望與旅游體驗關系出發(fā),將旅游體驗的結果分為:興奮體驗、一般體驗、失望體驗。旅游者實際旅游體驗高于旅游目的為興奮體驗,旅游者實際旅游體驗達到旅游目的為一般體驗,如果旅游者實際旅游體驗未達到旅游目的則是失望體驗。
從旅游體驗目的、過程和結果來看,旅游的目的只是旅游者的期望,旅游的過程才是旅游者最關注的。旅游體驗的過程非常重要,它決定了一次旅游的成功和失敗。因此,學術界應立足于旅游體驗的目的、過程及結果這一連續(xù)環(huán)節(jié)來綜合考慮和闡釋旅游體驗,尤其應重視對旅游體驗過程的研究和關注。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
作者:梁旺兵 張毓利 通訊員:
(責任編輯:張哲)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
相關新聞
- 自由行的服務模式及其實踐探析 2013-11-18 9:20:45
- 《旅游法》推動中國旅游走進新時代 2013-11-14 9:18:29
- 學習踐行旅游行業(yè)核心價值觀 2013-11-14 9:16:13
- 旅游法促旅行社正本清源 2013-11-14 8:51:50
- 放寬對華旅游簽證意味著什么 2013-11-12 9:01:43
- ·[交通]7條隧道貫穿中州大道 為老城與新區(qū)“解
- ·[交通]BRT車道多處受損太顛簸 整修還靠“打補
- ·[交通]十幾對列車晚點 鐵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氣]本周雷陣雨與高溫并存 局部將有高溫悶熱
- ·[天氣]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來三天依然陰雨
- ·[交通]中州大道綜合整治工程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