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省鳳山市有一座莊重典雅的曹公祠。醒目的匾額上用金色大字刻著“功同禹王”、“澤沛群黎澤惠斯民”。其中的一副楹聯(lián)寫道: “為政重蓋藏百世功勛垂史冊 ,開圳資灌溉千秋遺澤在人間。”正堂上供奉著一尊金身塑像。每逢曹公的生日(11月1日),這里的人們都要舉行隆重的祭典,緬懷他們的恩人。
曹公祠
興修水利治本富民
深受臺灣人民敬重懷念的曹公,名謹,字懷樸,號定庵,生于1786年,卒于1849年,享年63歲。曹謹為清懷慶府河內縣(即今河南省沁陽市)人。道光十七年(1838),曹謹被任為臺灣鳳山縣知事。曹謹初赴鳳山縣任,遇到兩大難題,一是盜賊蜂起,社會秩序混亂;二是時逢大旱,顆粒無收,民眾饑寒交迫。曹謹認為:民眾為盜,大都迫于饑寒。他決定開鑿水渠引下淡水溪之水,以灌溉萬畝良田。正當工程干得熱火朝天的時候,民眾中惑于風水之說,認為開挖溝渠,必然要遷墳墓,破壞地下靈氣,一些人對施工橫加阻攔,造成工程一度停頓。后來曹謹把素負重望的鄉(xiāng)紳請來,請他們出面宣講引導,曉以利害,終于說服了民眾,工程才得以繼續(xù)進行。曹謹還在公務之余,徒步來到工地慰問,與工匠們談笑風生,大家很受鼓舞,拼力奮進。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開九曲塘,筑堤設閘,筑圳(田間的溝渠)44條,全長130多公里,可灌溉,可泄洪,使19215畝土地旱澇保收,堪稱臺島內最大的水利工程。為了避免上游下游爭水產生糾紛,還訂立章程,輪流澆水。從此鳳山“收谷倍增,民樂厥業(yè),家多蓋藏,盜賊不生”。這項工程被命名為“曹公圳”,并刻碑記之。后來曹謹又派人修筑了46條新圳,可灌溉田地12400畝。這時曹謹已調任淡水同知,但人們?yōu)榱思o念他的籌創(chuàng)之功,仍把它命名為“曹公新圳”,這兩項工程至今仍發(fā)揮效益。曹謹被尊為臺灣水利之鼻祖。
強兵固防抵御外侮
道光二十一年(1842)八月,英國船只侵入臺灣雞籠口(今基隆港),曹謹親率軍民頑強作戰(zhàn),打得英軍桅折索斷,退卻時觸礁,英軍紛紛落水,死者不計其數。九月十三日,曹謹又率眾擊退英軍進攻,道光皇帝嘉為“智勇兼施,大揚國威”。由于曹謹轄區(qū)海岸線長,難以設防,他就在從雞籠至大安沿線凡是敵船可以登陸的地段,都用麻袋裝沙筑成防御工事,組織鄉(xiāng)勇輪流守望。道光二十二年(1843)九月英軍來犯,曹謹采取誘敵深入,預設埋伏的策略,擊毀敵船一艘,繳獲槍械多種。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英國人強迫清政府懲辦抵抗侵略的官兵,總督怡良深知曹謹無罪且性情剛直,便問曹謹:“事將若何?”曹謹回答說:“但論國家事若何?我官可不做,人要做。若罪應任者,甘心當之,但百姓出死力捉賊,不宜有所負。”怡良聽了感嘆道:“真乃丈夫也!”
嚴吏制興文教
曹謹治民寬,治吏嚴,曾在他的官署前張榜告示,“嚴拿胥差勒索資費”。清代的官府衙門,大都有這種敲詐勒索行為,曹謹竭力革除積弊。
道光二十四年(1845)曹謹總管淡水廳職位,當時來自福建漳州、泉州的居民之間發(fā)生大規(guī)模械斗,震動鄰縣。曹謹親自到彰化與淡水交界,在大甲住了10多天,了解情況,謀劃息事良策。他認為這種群體性毆斗,如果調兵彈壓,勢必更亂,于是就把雙方的長老邀集過來,曉以大義,動以利害,責令他們對下屬子弟嚴加管束,終于平息了這起械斗。
曹謹為政,能權衡輕重緩急,抓住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部署實施方案。在淡水的5年中,先瘁心力于水利事業(yè)。新、舊兩圳工程完成之后,曹謹則以振興文教為首要,殫精竭慮謀求文教之發(fā)展。為普及教育,他廣設鄉(xiāng)塾,刊印經書,鼓勵學童習誦,對學績突出的孩子發(fā)給錢、餅,予以獎勵。為激勵學生,還定期舉行考試。在他的誘導下,年輕人都勤奮好學,這里的求知風氣興盛起來。
曹謹遺愛照后人
曹謹在臺8年,修水利、御外侮、治盜賊、興文教,遺愛無窮,深得民心。臺灣人民為紀念曹謹的恩德,于咸豐十年(1861)在鳳山修建了曹公祠,后來又多次修繕擴建。還以曹公路、曹公里、曹公國立小學命名,將其牌位供奉于德政祠,名宦祠。1998年在鳳山文化節(jié)活動中,鳳山人抬著曹謹的塑像,繞行鳳山市區(qū),引來無數市民焚香跪拜。
臺灣人尋根到漳、泉,再往上就尋到河南。臺灣人民對曹謹的祖籍地十分神往,1999年8月28日,臺灣高雄縣參訪團來到河南沁陽市。2000年8月1日,他們又組織臺灣的文史工作者、教師、學生26人,在曹謹的墓地舉行了隆重的拜謁儀式,將從臺灣曹公廟帶來的香灰分撒在墓上,還用裝香灰的瓶子裝上墓土,與剩下的香灰摻和,帶回臺灣曹公廟。他們激動地說:“曹公奉獻、服務、親民、愛民的精神,為后代子孫立下了楷模。我們要讓后人知道,臺灣的鳳山、淡水有這么一位值得尊敬的好官,是與沁陽幾千年來的文化熏陶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