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陸最北的海神廟
http://m.b6man.com 2010-12-13 來源:大河報 點擊:次
外來媽祖本土化不易
我翻過廟門前的瓦礫堆,來到灰瓦灰墻的三間廟門前。廟門是白木門,門上匾額為“天妃廟”,兩側窗戶和荊紫關平浪宮一樣,是圓形窗。
廟坐北朝南,進去后,是一個不大的院落,還算花木扶疏。正面是大殿,殿額有匾“天后宮”。大殿三間寬,紅漆門窗,屋檐斗拱有新鮮彩畫。殿前左右側,各有幾通石碑。
進得殿里,我發(fā)現(xiàn)這是全廟最華麗的一處所在。正面神櫥紅漆鮮明,檐與柱上都盤繞著多條金龍,襯托出海神尊嚴。神櫥中供著多位神仙,最中間,是一位美麗的女神,面相豐滿圓潤,寬頰豐頤,眉若新月,雙目寧靜含蓄,嘴角內(nèi)陷,面帶微笑,神態(tài)慈和,有母性光輝。因其被歷代皇帝反復晉封,媽祖已從最初一個普通巫女成為天妃,她的衣飾華麗高貴,也充分昭顯了身份。
她面前擺著紅漆神案,香花糕點皆精致。而香案前的殿堂,亦寬闊開朗,光線充足。兩邊墻壁上,還有精致彩繪壁畫,如同連環(huán)畫般,繪出媽祖一生主要事跡。
這個殿堂,相對她在福建臺灣等地“第一女神”之尊貴,還差點意思,但也顯示出媽祖“身名顯赫,列入國家正祀”的個人身份。
出了這座主殿,廟內(nèi)一派冷落。主殿西側建了兩間小屋,貼著“張爺?shù)?rdquo;、“老君殿”字樣,老君殿前,香爐都是磚頭砌的,香火把紅磚熏得烏黑。
從主殿“天后宮”再向北行,最后一進殿宇是三間破敗的娘娘廟。加上建在廟門西側的那間城隍殿,附屬于這座海神廟的,有四間小廟,它們建筑的隨意性與簡陋模樣,顯系后來添加。我猜想海神廟香火不旺,駐廟道人居士們才要想法子多請神仙提升人氣。問一問,果然。
院內(nèi)墻壁上,我發(fā)現(xiàn)一張“天妃廟活動安排”。一年四季密密麻麻的道教活動中,我發(fā)現(xiàn)只有一條是和媽祖相關的:三月二十三,天妃娘娘圣誕,廟會三天。我問如何慶祝?廟內(nèi)居士道:“唱三天大戲,就在廟西邊菜地里。”
廟內(nèi)現(xiàn)任主持在外地,我采訪了管事道姑曹圓吉,她57歲,去年從開封來。
曹圓吉道:“原來天妃廟規(guī)模很大,從廟門向南有大戲樓,再向南是新街,過街是三皇廟,還有左右?guī),這是一大組建筑。你問廟史呀?原來一直由道人管理,馮玉祥主政河南,把它改成學校,后來被織染廠、南陽職工學校等單位占了。”
天妃廟作為宗教場所,是七年前開放的,“香火一般。周圍鄰居都說:解放幾十年,都不知道這兒有個天妃廟。”曹圓吉道。
建國后,天后廟一直處在不斷毀損過程中。除了古建不斷被拆毀,2004年時,即有媒體曝光廟內(nèi)多通石碑遭損壞,有些被盜賣。大門前民間傳說埋著兩塊石碑,卻被人連夜挖成了大坑。
現(xiàn)在神廟內(nèi)外,只有新修繕的主殿還像回事。但天后廟“香火一般”以及不斷被損毀的實情,也像是一種隱喻或暗示:一個外來海神,在本土化的過程中遭遇的尷尬。
它曾是白河水運象征
南陽市天妃廟,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因白河水運發(fā)達,白河邊曾形成新街,白河邊的這座媽祖廟,成為護佑水運平安的重要廟宇。這是政治大環(huán)境及地方商貿(mào)產(chǎn)物,也是南陽文化多樣性一種體現(xiàn)。
建廟具體起因是什么?曹圓吉道:“聽說是清代時,新野鄧縣有幾個南陽商人,一起出海辦貨,起了大浪,別的船都沒回來,就他們這條船回來了。當時有人看見天妃娘娘在空中現(xiàn)身,天上有上萬只鳥把船圍起來,保護了船。大家許愿掙的錢用來修廟。廟北邊200米就是白河,白河原來老出事,修海神娘娘廟,大家希望娘娘也保佑船工船夫。”
事實上,建天妃廟,算是“政府行為”。據(jù)廟內(nèi)古碑所記,它是由官府發(fā)起,由眾人捐助所建。建廟的背景是白河發(fā)達的水運。北師大教授、民俗學家蕭放道:“當時南陽白河航運業(yè)較發(fā)達,福建茶商、浙江絲綢商人、江西瓷器商人及陜西、山西的藥材商人,都通過長江、漢水,進入白河,到南陽經(jīng)商,此地成為南北商品經(jīng)銷的重要區(qū)域中心。隨著商業(yè)活動的擴大,白河邊形成了新街(地名沿襲至今)。”
媽祖廟,之后在嘉慶四年(1799年)重修。到了清光緒十年(1884年),還有一次比較大重修。我在廟里找到了兩通與這次重修相關的老碑,一通是重修紀事碑,一通是捐款碑,記載了重修時捐錢人名及數(shù)額。
我細看捐款碑,上面記載了幾十個人名,沒交代身份(專家推測多為閩商人)。捐款最多的是董海安,捐了150兩。捐得最少的是1兩,合計一千九百七十四兩八錢九分。近兩千兩銀子,在當時,購買力如何?
南陽師院聶振弢教授道:“不算少了,白銀購買力很強,一般換算,一兩銀子兌換十貫(吊)錢,一貫錢是一千個銅錢,一兩相當于一萬個銅錢。俗話講家財萬貫其實也就一千兩銀子。近兩千兩銀子,修個小廟是很寬裕的。”
我查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這近兩千兩銀子在當時購買力更強。《中國貨幣史》記載:“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吊即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zhàn)爭時,一兩白銀可換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后,銀價猛漲,一兩白銀可以換銅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這次重修,是福州人陳履忠組織操作的。他有個很長的官銜:“特用知府候補同知直隸州知南陽事”,“前面是虛職,這人就是南陽縣長。”聶教授道。
陳縣長在碑文中細述了自己重修神廟的原因,他說他自幼生在海疆,從小見老百姓遇驚濤駭浪,或者船遇颶風“觸礁石勢芨芨”,“相率長跪誦天妃神號”,天妃必有靈驗,必在眾人歡呼中施救。而百川歸海,天妃佑海疆,也必佑白河漕運,為她立祀是造福南陽百姓的事兒。
陳縣長還認為,“國家令典凡名山大川及有功德于民者皆有祀”,神明有為福于一方,也有為福于天下者,天妃顯系后者。既然“宛郡南關舊有天后宮編列祀典”,即進入國家正祀行列,現(xiàn)其廟有損毀,他作為地方長官,重修責無旁貸,這是不可推卸之責。也算是“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吧。
陳縣長還在碑文中特別表揚了邑紳謝鳴歧、謝春塘兄弟倆的貢獻,謝氏兄弟號召集資重建,“民踴躍從事”。
清代南陽修天妃廟,比荊紫關白浪宮,晚了四十余年。當年荊紫關帆檣林立,白河又是何等氣象?
“清代白河水運仍興,雖不能桅桿如林,如荊紫關,但仍白帆點點,天妃廟向南200米白河邊,即是碼頭。另外,白河還有幾個大碼頭。”聶教授道。
南陽是府,不像荊紫關功能相對單一,就是一商貿(mào)重鎮(zhèn),集中了很多大商人,在一塊狹窄地面形成擁擠的繁華,但“南陽新街上密布飯館賓館商鋪,仍然商賈輻湊。”聶教授道。
白河水運的繁華,一直持續(xù)到上世紀50年代末,鴨河水庫一修,河道淤塞,水運氣數(shù)盡了。
聶教授還講了自己的家族經(jīng)歷:“我外祖父是大商人,他經(jīng)商時間是在清末民初,他將南陽本地產(chǎn)桐油、生漆等山貨通過白河運至湖北漢口,從漢口換取高額利潤商品——鴉片,南陽本地不產(chǎn)鴉片,但南陽富人中普遍抽鴉片。”
作者:盛夏
(責任編輯:明珠)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
相關新聞
- 豫陜平浪宮同奉一神 2010-12-8 8:55:22
- 杜甫緣何自稱少陵野老 2010-11-29 9:30:00
- 蔡倫:宮廷中的發(fā)明家 2010-11-25 8:50:42
- 淳美的文治之都 2010-11-15 8:51:35
- 張騫風勁吹南陽 2010-10-29 8:59:11
- ·[交通]7條隧道貫穿中州大道 為老城與新區(qū)“解
- ·[交通]BRT車道多處受損太顛簸 整修還靠“打補
- ·[交通]十幾對列車晚點 鐵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氣]本周雷陣雨與高溫并存 局部將有高溫悶熱
- ·[天氣]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來三天依然陰雨
- ·[交通]中州大道綜合整治工程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