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風勁吹南陽
http://m.b6man.com 2010-10-29 來源:大河報 點擊:次
南陽盆地作為張騫封侯地,有密集與其相關的遺存,并形成地域百姓的集體記憶。這種記憶,不是私人與破碎的,它成為該地域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對照與反詰,甚至會微調(diào)或修正地域去向。當下的南陽,致力于弘揚張騫及其精神,挖掘其背后的絲路文化,正是歷史記憶修正引導地域去向的最好實證,也正是張騫與南陽相互成就這一邏輯鏈的體現(xiàn)。
北大教授、國家旅游局絲綢之路總體規(guī)劃組副組長喬然認為:“2008年奧運會,曾對絲路濃墨重彩描述,因絲路是中國和平友好發(fā)展的歷史見證,和平友好發(fā)展是我們基本國策。美國新聞周刊曾發(fā)文《因絲綢之路,改變世界經(jīng)濟格局》,美國175屆國會國情咨文內(nèi)容是《中國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以絲綢之路為最重要歷史資源》,他們看到了中國的關注點。”
喬然曾多次到南陽考察,他贊賞南陽對絲路文化的挖掘,他說:“(南陽的舉措)從國際發(fā)展戰(zhàn)略上,從堅決貫徹科學發(fā)展觀上,南陽都走在了全國前面。”
張騫之于南陽,無疑是其挖掘絲路文化“富礦”。張騫之于中國,無疑是遠超帝王、超越時代的一個人物。張騫之于世界,其價值仍有待于深度發(fā)掘。
中國社科院西域史專家楊鐮先生曾告訴記者一件事:“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市,2007年曾建司馬遷塑像,為什么呢?他們通過維吾爾語翻譯《史記》《漢書》,把關于西域三十六國的文字翻譯成自己的語言,然后從總統(tǒng)到百姓無不歡欣鼓舞,因為他們原來歷史只有400年,司馬遷的記載把其歷史提升到2000年前。他們因此給司馬遷塑了像。其實他們更應該給張騫建塑像。因為《史記》《漢書》所記,大都是張騫‘鑿空’西域獲取的信息資訊。”
楊先生多次赴新疆考察,數(shù)走絲綢之路,他對西域對絲路的認知,是像張騫一樣一步步走出來的。他告訴記者:“絲路上商旅行走,和現(xiàn)在高速公路完全不同。每110里必須有個驛站,因為人畜忍耐跋涉、饑渴里程上限就是110里。商旅駝隊,還要通過不斷的買賣,支撐著一站站走下去,這就需要有商品集散地。南陽正是這種地方。”
在北京楊先生家中,他拿出一個南陽的漢代陶罐蓋給我看,罐蓋上,刻畫著層巒疊嶂的伏牛山脈,五六匹駱駝組成一支駝隊正準備歇息,因為山脈頂端刻畫著一只蟾蜍,象征月亮升起來了,已是晚上了。駝隊前方,有位寬袍大袖的賬房先生,正在收錢交貨。楊先生道:“這是漢代南陽市井風情畫,是商品集散地的最好寫照。”
“大宛”“宛城”,相隔四千公里卻同名
西安與洛陽,均為漢代政治文化中心,絲路起止點地位不容置疑。但商貿(mào)起于民間,除了中心城市,還需要有諸多商品集散地,集散地是人流物流繁盛交通發(fā)達地區(qū)。它們?nèi)缤z路上支動脈,保障著主動脈暢通。“愈貼近基層,商貿(mào)流動愈暢,脈搏愈有活力。中原地區(qū)貼近基層的階段性起止點或者說商貿(mào)中心,是南陽盆地。”楊先生道。
西域史專家普遍認為,大宛是西域最知名地點之一。大宛,在今中亞烏茲別克斯坦的費爾干納盆地!妒酚洝穼⒂嘘P西域內(nèi)容全部編入《大宛列傳》,大宛,因此成為絲路重要地標。伏牛山麓的南陽盆地,別稱宛,南陽市古名宛城。這和西域大宛有何關聯(lián)呢?
著名歷史學家岑仲勉先生,曾在《漢書西域傳地理教釋》有過論述。他認為:“宛,是西域語言,中外學者對此都無異說。據(jù)《史記》古注,讀音為冤YUAN,一聲。”
岑先生認為,西域大宛即費爾干納盆地,是中亞富庶之區(qū),古文明萌生之地,其重要城鎮(zhèn)為安集延,是中亞商貿(mào)中心、行旅聚集地,而宛為安集延的略譯。因此地太過有名,長期以來,新疆居民便將中亞商人泛指為安集延人,略稱宛人。“宛作為集散地代稱,為絲路商旅公認。比如絲路上還有小宛,在安西(今敦煌一帶),也是商品集散地。”楊先生道。
而南陽,位于淺山盆地,宜耕宜牧,宜散宜聚,是絲綢、瓷器、冶鐵、農(nóng)牧產(chǎn)品、農(nóng)耕技術薈萃之區(qū)。人文地理特點似西域大宛。楊先生因此認為:“西域商人來到南陽盆地時,認為像西域大宛,有了群體性指認。歷史上很多地名都是這樣嬗變的。”
關于這一點,也有完全相反的看法,有學者認為大宛國的“宛”,源于漢語!墩f文解字》注:宛,屈草自覆也,從宀、夗聲。其義為“四方高中央下”,符合南陽盆地地貌。而“屈草自覆”為芳草蓋地,植被蔥綠的意思。春秋初期,南方楚國日益強大,占據(jù)這個盆地,建置宛邑,名字自此而始。“宛”字概括了南陽和大宛共同的地貌特征,乃是西域借用中原地名。
中原同西域交往,絕非始于張騫鑿空西域。3000多年前,自新疆到內(nèi)地即有玉石之路,新疆和田玉大量流入內(nèi)地。這條古道,為后來“絲綢之路”前身。正是這條路的存在,才有殷商婦好墓出土數(shù)百件新疆和田玉玉器,才會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亞貴族墓中發(fā)現(xiàn)中國絲織品。這些事,都發(fā)生在張騫鑿空西域,構建大家熟知的那條陸上絲綢之路之前。
在這條流動性商貿(mào)與文化的大通道上,一個名字“宛”,被口口相傳,至于是從西域傳到內(nèi)地,還是從內(nèi)地傳至西域,地名的流動性是個復雜問題,有待進一步考證。
中原宛,西域大宛,無疑都是重要的商貿(mào)集散地。它們相隔4000公里,被絲路所勾連。楊先生認為:“從伏牛山的宛城南陽到費爾干納的大宛國,是張騫通西域時期及此前的民間商貿(mào)重要通道。絲路的一代又一代行旅,沿昆侖山、祁連山、秦嶺、伏牛山的山前洪積扇古道奔波往返著。”
北大教授、國家旅游局絲綢之路總體規(guī)劃組副組長喬然認為:“2008年奧運會,曾對絲路濃墨重彩描述,因絲路是中國和平友好發(fā)展的歷史見證,和平友好發(fā)展是我們基本國策。美國新聞周刊曾發(fā)文《因絲綢之路,改變世界經(jīng)濟格局》,美國175屆國會國情咨文內(nèi)容是《中國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以絲綢之路為最重要歷史資源》,他們看到了中國的關注點。”
喬然曾多次到南陽考察,他贊賞南陽對絲路文化的挖掘,他說:“(南陽的舉措)從國際發(fā)展戰(zhàn)略上,從堅決貫徹科學發(fā)展觀上,南陽都走在了全國前面。”
張騫之于南陽,無疑是其挖掘絲路文化“富礦”。張騫之于中國,無疑是遠超帝王、超越時代的一個人物。張騫之于世界,其價值仍有待于深度發(fā)掘。
中國社科院西域史專家楊鐮先生曾告訴記者一件事:“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市,2007年曾建司馬遷塑像,為什么呢?他們通過維吾爾語翻譯《史記》《漢書》,把關于西域三十六國的文字翻譯成自己的語言,然后從總統(tǒng)到百姓無不歡欣鼓舞,因為他們原來歷史只有400年,司馬遷的記載把其歷史提升到2000年前。他們因此給司馬遷塑了像。其實他們更應該給張騫建塑像。因為《史記》《漢書》所記,大都是張騫‘鑿空’西域獲取的信息資訊。”
楊先生多次赴新疆考察,數(shù)走絲綢之路,他對西域對絲路的認知,是像張騫一樣一步步走出來的。他告訴記者:“絲路上商旅行走,和現(xiàn)在高速公路完全不同。每110里必須有個驛站,因為人畜忍耐跋涉、饑渴里程上限就是110里。商旅駝隊,還要通過不斷的買賣,支撐著一站站走下去,這就需要有商品集散地。南陽正是這種地方。”
在北京楊先生家中,他拿出一個南陽的漢代陶罐蓋給我看,罐蓋上,刻畫著層巒疊嶂的伏牛山脈,五六匹駱駝組成一支駝隊正準備歇息,因為山脈頂端刻畫著一只蟾蜍,象征月亮升起來了,已是晚上了。駝隊前方,有位寬袍大袖的賬房先生,正在收錢交貨。楊先生道:“這是漢代南陽市井風情畫,是商品集散地的最好寫照。”
“大宛”“宛城”,相隔四千公里卻同名
西安與洛陽,均為漢代政治文化中心,絲路起止點地位不容置疑。但商貿(mào)起于民間,除了中心城市,還需要有諸多商品集散地,集散地是人流物流繁盛交通發(fā)達地區(qū)。它們?nèi)缤z路上支動脈,保障著主動脈暢通。“愈貼近基層,商貿(mào)流動愈暢,脈搏愈有活力。中原地區(qū)貼近基層的階段性起止點或者說商貿(mào)中心,是南陽盆地。”楊先生道。
西域史專家普遍認為,大宛是西域最知名地點之一。大宛,在今中亞烏茲別克斯坦的費爾干納盆地!妒酚洝穼⒂嘘P西域內(nèi)容全部編入《大宛列傳》,大宛,因此成為絲路重要地標。伏牛山麓的南陽盆地,別稱宛,南陽市古名宛城。這和西域大宛有何關聯(lián)呢?
著名歷史學家岑仲勉先生,曾在《漢書西域傳地理教釋》有過論述。他認為:“宛,是西域語言,中外學者對此都無異說。據(jù)《史記》古注,讀音為冤YUAN,一聲。”
岑先生認為,西域大宛即費爾干納盆地,是中亞富庶之區(qū),古文明萌生之地,其重要城鎮(zhèn)為安集延,是中亞商貿(mào)中心、行旅聚集地,而宛為安集延的略譯。因此地太過有名,長期以來,新疆居民便將中亞商人泛指為安集延人,略稱宛人。“宛作為集散地代稱,為絲路商旅公認。比如絲路上還有小宛,在安西(今敦煌一帶),也是商品集散地。”楊先生道。
而南陽,位于淺山盆地,宜耕宜牧,宜散宜聚,是絲綢、瓷器、冶鐵、農(nóng)牧產(chǎn)品、農(nóng)耕技術薈萃之區(qū)。人文地理特點似西域大宛。楊先生因此認為:“西域商人來到南陽盆地時,認為像西域大宛,有了群體性指認。歷史上很多地名都是這樣嬗變的。”
關于這一點,也有完全相反的看法,有學者認為大宛國的“宛”,源于漢語!墩f文解字》注:宛,屈草自覆也,從宀、夗聲。其義為“四方高中央下”,符合南陽盆地地貌。而“屈草自覆”為芳草蓋地,植被蔥綠的意思。春秋初期,南方楚國日益強大,占據(jù)這個盆地,建置宛邑,名字自此而始。“宛”字概括了南陽和大宛共同的地貌特征,乃是西域借用中原地名。
中原同西域交往,絕非始于張騫鑿空西域。3000多年前,自新疆到內(nèi)地即有玉石之路,新疆和田玉大量流入內(nèi)地。這條古道,為后來“絲綢之路”前身。正是這條路的存在,才有殷商婦好墓出土數(shù)百件新疆和田玉玉器,才會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亞貴族墓中發(fā)現(xiàn)中國絲織品。這些事,都發(fā)生在張騫鑿空西域,構建大家熟知的那條陸上絲綢之路之前。
在這條流動性商貿(mào)與文化的大通道上,一個名字“宛”,被口口相傳,至于是從西域傳到內(nèi)地,還是從內(nèi)地傳至西域,地名的流動性是個復雜問題,有待進一步考證。
中原宛,西域大宛,無疑都是重要的商貿(mào)集散地。它們相隔4000公里,被絲路所勾連。楊先生認為:“從伏牛山的宛城南陽到費爾干納的大宛國,是張騫通西域時期及此前的民間商貿(mào)重要通道。絲路的一代又一代行旅,沿昆侖山、祁連山、秦嶺、伏牛山的山前洪積扇古道奔波往返著。”
作者:盛夏
(責任編輯:明珠)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
相關新聞
- 張騫后裔在博望 2010-10-22 9:00:30
- 河南洛寧出土鑲嵌在古代驛站墻垣上的唐代古碑 2010-10-14 9:35:43
- 河南西峽縣將于10月15日舉辦“中國重陽文化節(jié)” 2010-10-14 9:09:17
- 尋回失落的“滑臺” 2010-10-13 8:42:08
- 運思奇特三清殿 2010-9-29 9:24:51
- ·[交通]7條隧道貫穿中州大道 為老城與新區(qū)“解
- ·[交通]BRT車道多處受損太顛簸 整修還靠“打補
- ·[交通]十幾對列車晚點 鐵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氣]本周雷陣雨與高溫并存 局部將有高溫悶熱
- ·[天氣]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來三天依然陰雨
- ·[交通]中州大道綜合整治工程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