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政(?-前397) ,戰(zhàn)國時魏國軹(今濟源東南)人,為戰(zhàn)國時期四大刺客之一,其事跡見《史記•刺客列傳》。政年青俠義,因除害殺人而偕母及姊榮避禍齊地(今山東境),以屠為業(yè)。韓大夫嚴仲子因與韓相俠累(名傀)廷爭結(jié)仇,潛逃濮陽,聞?wù)䝼b名,獻巨金為其母慶壽,與政結(jié)為好友,求其為己報仇。聶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憶及嚴仲子知遇之恩,獨自一人仗劍入朝都陽翟(今禹州),以白虹貫日之勢,刺殺俠累于階上,繼而格殺俠累侍衛(wèi)數(shù)十人。因怕連累與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遂持劍自破其面,挖眼、剖腹。其姊在韓市尋到弟尸,伏尸痛哭,后撞死在聶政尸前。郭沫若曾據(jù)此寫歷史劇《棠棣之花》,歌頌聶政的俠義精神。在河南禹州市市區(qū)西北有紀(jì)念他的聶政臺。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應(yīng)該算是中國歷史上刺客最為活躍的時期,在歷史上留下累累俠名的刺客多數(shù)都出現(xiàn)在這一時期。那時的刺客,基本上與俠具有相同的氣質(zhì)或者說同樣的道德取向,基本上都是以見義勇為反抗強暴或者知恩圖報(這一點在刺客身上最為明顯)。一般來說,刺客和游俠都有博取俠名的心態(tài),但是他們之所以甘愿付出生命去行刺,主要還是出于一種知己相報的心理,所謂“士為知己者死”。
聶政身懷武藝卻甘愿為母姊混跡于市販之中,感激于嚴仲子國士之禮而舍命相報,為免親人受連累不惜毀容一死,以視死如歸的氣魄和撼動山河的壯舉,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俠義之名。而聶榮雖無驚人的武藝,卻具有無畏的精神,為了親人敢于挺身而出,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其性格剛烈,行事果決,重義輕生,也可稱其為俠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