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年間,小城鄭州出了一位大官,名叫王德用。他和包公一樣有著一張黝黑的標簽臉,人送雅號“黑王相公”。
王德用(980~1058),字元輔,宋鄭州管城(今鄭州市)人。將門出身的他不僅繼承了祖?zhèn)骷覙I(yè),而且將其“做大做強”,以青出于藍的超水平發(fā)揮,一舉躋身良將行列。
至道二年(996年)夏,16歲的王德用隨父王超出征,反擊西夏李繼遷。別看人小,王德用已身肩“先鋒”頭銜,領著他的先頭部隊與敵大戰(zhàn)鐵門關。最終,這個初生牛犢打贏了,他的個人處女作同時精彩誕生——斬得敵首級13顆。
隨后再戰(zhàn)烏白池。宋軍見敵銳氣盛,主帥王超猶豫不定。王德用挺身請纓,得精兵五千,轉戰(zhàn)三日,將敵擊潰。王超心里暗叫后生可畏,臉上卻透著嘉許,拍著王德用的背,丟下一句:“王氏有子矣!”
王德用牢記父親的教誨,幾年工夫,還真在軍界弄出了名堂:內殿崇班、殿前左班都虞侯、英州團練使、步軍副都指揮使、定國軍節(jié)度使……最終坐上了“大軍區(qū)司令員”的交椅。
明道年間(1032年~1033年),契丹人又來欺負北宋,張口就要這個要那個,不給就以動武相威脅。朝廷很頭疼,思來想去,想起了王德用。一紙調令,王德用就到了真定府對敵斗爭最前線。這招果真靈,契丹人聽說王德用來了,立馬規(guī)矩起來。末了,只得和宋握手言和。
憑著實力加勤奮,王德用成了朝廷圈定的“重點培養(yǎng)對象”,他的職級也呈步步高的良性發(fā)展態(tài)勢,從基層到中央,他任過職的大小文武名頭能裝一籮筐。而他“名片”上標示的最高頭銜更是震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個拗口的文職官名多少讓人有些犯暈,但它確實是宰相的別稱;還有武的:樞密使,這個約等于“中央軍委主席”。
戎馬一生,練就了王德用過人的武功。史載“德用素善射,雖老不衰”,一次,遼國使者造訪,王德用作陪。其中的一項娛樂是到演武場比試箭術。來使大概有兩把刷子,想先聲奪人,上來就拉弓搭箭,“嗖——”,飛矢穩(wěn)準狠地扎進靶心。喝彩聲中,遼使一臉得意。輪到王德用了。盡管大家都知他武藝高強,但現(xiàn)今老了,他還行嗎?只見老人家氣定神閑,運足力張滿弓,放箭——啪——奇跡出現(xiàn)了:他射出的這支箭從尾部把遼使射中的那支箭生生劈成了兩半!蓋了遼使一個脆響帽兒。后來,人們給這種神奇的箭法起了個神奇的名字——“劈薚箭”。
王德用雖然相貌黑色素指數(shù)偏高,但德、能、勤、績樣樣不差,出將入相輕松搞掂,屬于那種難得的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杉幢闳绱,還是有“紅眼病”們要參他的不是,而攻擊的焦點就是拿他的相貌說事。于是,“貌類藝祖(指趙匡胤)”成了王德用不可饒恕的彌天大罪。老先生犯難,這個“錯誤”改起來實在不易。“貌類藝祖,蓋父母所生”,王德用只好在謝罪書上寫下這樣的“深刻反省”。
擠兌王德用的官員中,御史中丞孔道輔是居功至偉的一位,害得王德用被貶官下放。后來,這位孔大人病死了,王德用的一位朋友恨恨地對他說:“這就是害您的人的下場!”沒想到王德用卻說:“孔道輔在其位言其事,怎么能說是害我呢?可惜朝廷損失了一位直言忠誠的大臣。”他講團結、顧大局的高尚風范給同事們現(xiàn)身說法,上了一堂生動的“組織教育課”。
王德用歷真宗、仁宗兩朝。這位超期服役的“老兵”終于在古稀之年得皇上恩準光榮致仕。可沒過兩年,仁宗皇帝“整合人力資源”,心血一上來,點名要“返聘”王德用。祖國利益高于一切,年邁的老臣強打精神,邁著顫悠而堅定的步伐,重新走上了“為人民服務”的工作崗位。
沒多時,這位可敬的“黑王相公”就耗盡余熱,在任上鞠躬盡瘁。他身后得到的榮譽稱號是:贈太尉、中書令,謚武恭。
今新鄭市龍湖鎮(zhèn)荊王村,就是老人家的長眠地。 (在原文基礎上略有改動,圖片來源網(wǎng)絡,與原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