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的宰相中,富弼和文彥博是老壽星:文彥博活到92歲,富弼活到80歲。八十載悠悠歲月,六十年官宦生涯,富弼的人生長河可謂波瀾壯闊,這里只擷取幾朵浪花,來觀照他的一生。
富弼拒賞
富弼克己奉公,為官清正,頗有廉聲。《宋稗類鈔品行》記載,富弼出任樞密使時,宋英宗趙曙剛登上天子的寶座。趙曙上臺后,將其父仁宗皇帝的遺留器物,都拿來賞賜給朝廷重臣。眾臣叩頭感謝領(lǐng)賞之后,一起告退。趙曙卻單獨請富弼留下,又在慣例之外,特別賞賜他幾件器物。富弼先叩頭謝恩,然后就堅決推辭不接受這份額外的賞賜。趙曙有些不高興,輕描淡寫地說:“這些東西又不值什么錢,你沒有必要推辭呀!”富弼懇切地說,“東西雖然很微薄,但關(guān)鍵是額外所賜。大臣接受額外的賞賜而不謝絕,萬一將來皇上做出什么例外的事來,憑什么勸諫呢?”最終富弼還是推辭掉了這份賞賜。
富弼街頭“不認罵”
富弼年少時走在洛陽大街上,有人過來悄聲說:“某某在背后罵你!”富弼說:“大概是罵別人吧。”那人又說:“人家指名道姓在罵你呢!”富弼想了想說:“怕是在罵別人吧,估計是有人跟我同名同姓。”罵他的人“聞之大慚”,趕緊向富弼道歉。 年少的富弼分明是假裝糊涂,卻顯示了他的聰明睿智。善于消釋痛苦者,向來不“放大痛苦”,這使人想起青年學者于丹,她在接受央視記者專訪時,曾談到“放大痛苦”和“淡化痛苦”這個話題。當時她舉了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同時看到桌上有半瓶酒,悲觀主義者很沮喪地說:“唉!只剩下半瓶酒了!”于是喝起了悶酒;樂觀主義者卻很興奮,說:“好!還有半瓶酒呢!”于是高興地喝起來。第二個例子,說的便是富弼洛陽街頭“不認罵”的故事。
晏殊東床快婿
俯仰之間可見心胸之狹闊,古往今來的高人和凡人,也就在這里分野了。而富弼所處的時代,真是人才輩出、群星燦爛,大宋王朝井噴似的涌現(xiàn)出許多人才:范仲淹、司馬光、歐陽修、文彥博、蘇東坡、王安石等,都輕輕松松地通過科舉考試,中了進士,取得了功名。富弼的科舉之路卻不很順利,最初他是以茂才(秀才)的身份登上文壇的,但他不氣餒,從容地和“大腕們”交往。當時的文人們經(jīng)常搞文藝沙龍,在酒樓聚會,吟詩作賦。大家看到一個青年,面目清秀,穩(wěn)重大方,但20歲出頭了,還是一個茂才,都替他感到惋惜。這個年輕人卻不卑不亢,來了,就找一個角落坐下來,安靜地聽別人誦詩,末了,才穩(wěn)穩(wěn)地站起來,把自己的作品念給大家聽。他的文章真是好,每每成為詩會的壓軸之作。大家最后總結(jié)評判,都說這個洛陽小伙子的文章不錯。
這個小伙子就是富弼,被譽為“洛陽才子”。當時范仲淹已經(jīng)頗有名氣,認識富弼后,對富弼大為贊賞,說他有“王佐之才”,把他的文章推薦給當時的宰相晏殊。晏殊是奇才,不到20歲就考中進士,寫出“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一名句。他一眼看出富弼有發(fā)展前途,就問范仲淹:“這位洛陽才子可曾婚配?”范仲淹回答:“尚未婚配。”晏殊滿意地點了點頭。
當時晏殊尚有一女待字閨中,正托知貢舉陳祥幫忙選婿。陳祥對晏殊說:我觀富弼之文章氣度,有宰相之才。范仲淹見晏殊喜歡富弼,就和陳祥從中撮合,富弼終成為晏殊的東床快婿。
不同俗流 直諫敢言
富弼于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考中進士,當時他已經(jīng)27歲了,屬于茂才異等科及第。步入仕途后,他先到河陽(今孟州)任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接著到絳州(今山西新絳)﹑鄆州(今山東東平)為官。幾年后山東一帶多有兵變,有些州縣長官見亂匪勢強,軟弱無能,不但不去鎮(zhèn)壓,反而開門延納,以禮相送。后來朝廷追究,派出工作組下來嚴查。
范仲淹坐鎮(zhèn)處理這些事。富弼對范仲淹說:“這些州縣長官拿著朝廷俸祿,竟然姑息養(yǎng)奸,形同通匪,都應(yīng)定死罪,不然今后就沒人再去剿匪了。”
范仲淹則說:“你不知道啊,土匪勢強,遠在山林,難以圍剿,地方政府兵力不足,貿(mào)然圍剿,只能是勞師傷財,讓老百姓白白受苦罷了。他們按兵不動,以圖緩剿,這大概是保護百姓的權(quán)宜之計啊。”
富弼不同意范仲淹的看法,臉紅脖子粗地與自己的恩師爭執(zhí)起來。有人勸富弼:“你也太過分了,難道忘了范先生對你的大恩大德了嗎?”原來,富弼考中進士后,正值皇帝下詔求賢,要親自考察天下士人。范仲淹聽到這個消息,馬上派人把富弼叫來,給他備了書房和書籍,讓他集中精力寫出對政事的看法,富弼因此得以被皇帝賞識。
可是,富弼回答:“我和范先生交往,是君子之交。先生舉薦我,并不是因為我的觀點始終和他一致,而是因為我遇到事情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我怎能因為要報答他而放棄自己的主張呢?”
范仲淹事后說:“富弼不同俗流,我欣賞他,就是因為這呀。”
富弼遇事有主見,不盲從,不隨便附和別人,即便對天子也是這樣。
慶歷新政
當時的宋仁宗趙禎,看到了大宋政策的弊端,要做一些改革。在大臣遞交的方案中,他看中了范仲淹和富弼的方案,于是在全國推行他倆提出的十條改革措施。歷史上把這次改革稱為“慶歷新政”。
范仲淹為了推行新政,跟韓琦、富弼等大臣到各地走訪,篩選各路(“路”是宋朝行政區(qū)劃的名稱)監(jiān)司(監(jiān)察官)。有一次,范仲淹審查一份監(jiān)司名單時,發(fā)現(xiàn)其中有貪贓枉法的官員,就提起筆來,把這些人的名字一一勾掉,準備另選他人。富弼在一旁看了,心里有些不忍,就對范仲淹說:“范公啊,你這筆一勾,可讓這一家子都哭鼻子呢。”
范仲淹嚴肅地說:“彥國啊,我若不讓這些官員的一家子哭,那就害得一路的百姓都要哭了。” 這一次,富弼不再和范仲淹爭執(zhí)了,他覺得范仲淹說得對,此后辦事就更加實事求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