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馬匆匆去復(fù)還,霜鐘今得見豐山。千年香火丹霞老,滿眼興亡白水閑。壯志自憐消客路,深居誰得似禪關(guān)。只因頻有西來夢,夜夜青林杳靄間。”這是金代大詩人元好問寫南召丹霞寺的一首詩。
詩意境很好,細(xì)究有點毛病。丹霞寺始建于唐長慶四年(824年),元好問生卒年份分別為1190年和1257年,他講“千年香火”,是詩家夸張語。但從824年至今,丹霞寺薪盡火傳已歷千載,這詩,倒像元好問替當(dāng)下人提前發(fā)出的“千年一嘆”。
丹霞寺始建于唐,盛于宋,兵焚于元,迄明中興,多次重修。1986年被評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寺院內(nèi)外有千年銀杏、元明時期的青檀多株,古柏林600余畝。
丹霞寺開山祖師天然,是佛教禪宗中一牛人。他是六祖慧能最重要的傳承者,佛典上故事極多,他驚世駭俗的“焚佛取暖”,是發(fā)揚“頓悟說”的典型事例,在中國佛教史上有重要位置。
天然自由放任“佛性”,在此地達到極致!在南召這塊風(fēng)水寶地上,他造出一座千載名寺,自是其杰出秉性識度所成。有天然在丹霞,南召山水生輝。而南召山水之靈,又令天然佛性頓開,機鋒頻出,人與地相得益彰。丹霞寺,因此成為中國佛教禪宗歷史上一處坐標(biāo),一個繞不過去的重要所在。
丹霞寺之所以歷千年不廢,因天然之后歷任住持“學(xué)習(xí)天然好榜樣”,使得丹霞寺名望素著,當(dāng)?shù)孛裰V稱“八百里伏牛山五百里丹霞寺”,意為伏牛山中的佛寺,丹霞寺管了大半。
丹霞寺紅色山門前,還有一塊黑底白字石質(zhì)碑刻“丹霞始祖”,聯(lián)系到2010年8月1日才新鮮出爐的“中國丹霞”“世遺”,令人大感興趣,碑刻來歷是啥?如何解讀?若是“丹霞始祖”,申報“世遺”為何沒有它?
千年寺史,個性名僧,傳說與現(xiàn)實的“神異靈性”所體現(xiàn)的文化認(rèn)知感應(yīng),還有“丹霞始祖”的迷霧,這一切,都吸引著我走近這座深山古寺。
寺院坐北朝南,背靠氣勢雄渾、海拔近千米的丹霞山,周邊山巒依次聳立,跌宕起伏。
寺前,東鄰陡峭如削的青龍山,西傍勢若臥虎的白虎山。青龍山拔地而起,白虎山山體如猛虎雄踞,其西南有小片紅層分布。青龍、白虎二山向周邊延伸的丘陵紅層,其色調(diào)呈紫色、絳紅、粉紅、橙黃諸色,綠樹襯托下很是絢爛。寺院附近有紅蜘蛛山,遠(yuǎn)處有檔子山作屏障、玲瓏山相照應(yīng)。
丹霞寺西臨留山河,南瀕九龍河,九龍河由九條山溪匯集而成,自寺前蜿蜒流過,向西注入留山河。水綠、岸紅、石明、沙凈,清代《南召縣志》稱它“兩山夾峙于寺前,二水交流于左右,山川形勝于此為最”。如斯山抱水環(huán)處,托出一座深邃、幽靜的唐代大寺院。
初入丹霞“靜水流深”
2010年6月下旬,記者出南召縣城向東北,自一條蜿蜒公路前行,約行十公里,看到兩側(cè)叢林愈來愈密,起伏的岡巒夾雜著竹林,出現(xiàn)了連片森森古柏,掩映著錯錯落落的舍利塔。這預(yù)示著離寺不遠(yuǎn)了。
路再折一道彎,九龍河之側(cè),東西赫然對稱兩個石峰間,一座兩丈高石坊山門猛然撞進眼簾,丹霞寺到了。
據(jù)資料介紹:該寺鼎盛時僧眾有500多人,寺院占地6萬平方米,F(xiàn)在,寺內(nèi)仍有古石碑碣八通,沿中軸線排列著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殿、玉佛殿、天然祖堂及東西廊房、觀音殿、地藏殿、藏經(jīng)樓、膳房院等一百余間建筑,多為清代所建。
雖是唐代古寺,而今進得山門,我發(fā)現(xiàn)第一進院落并不大,天王殿立于數(shù)級臺階上,地勢雖高,但建筑并不算軒敞。之后數(shù)進殿宇,皆如是。一進進殿堂皆依山就勢,呈階梯狀抬升。寺院中軸線上的建筑,加上兩側(cè)廂房客房以及最北端的花園,構(gòu)成了完整的寺院格局。但就建筑而言,氣象算不得驚人,至少未驚住我。更有部分院落,還在修補之中,荒蕪氣象殘存。
但它總有靈異之氣縈繞,一種閎深古靜氣象,如靜水流深,現(xiàn)在還渾著,一時看不透,這就誘我一看二看三看,前后去了三趟。僅僅想到其一千余年香火不滅,便令我悚然一驚。想起始祖為天然,更當(dāng)刮目相看。
- 千里挺進大別山,始于濮陽黃河邊 2010-9-9 10:37:51
- 蓋世英雄雙槍將 2010-9-8 9:14:29
- 倉頡造字的故事 2010-8-27 10:03:04
- 煉真宮——公主修真地 2010-8-18 9:26:59
- 耕讀之家的小讀書郎 2010-7-28 9:05:02
- ·[交通]7條隧道貫穿中州大道 為老城與新區(qū)“解
- ·[交通]BRT車道多處受損太顛簸 整修還靠“打補
- ·[交通]十幾對列車晚點 鐵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氣]本周雷陣雨與高溫并存 局部將有高溫悶熱
- ·[天氣]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來三天依然陰雨
- ·[交通]中州大道綜合整治工程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