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橋”通往輝煌盛唐
http://m.b6man.com 2011-7-4 來源:大河網(wǎng) 點(diǎn)擊:次
隨后,這位鮮卑人以一種義無反顧的決絕,縱身投入漢文化的懷抱,頒布一系列政令,大力推行文化改革:
第一,禁說鮮卑語,一律改說漢語。30歲以上的官員,允許有一個適應(yīng)過程,30歲以下的如果還說鮮卑話,立即降職處分。
第二,放棄鮮卑服裝,改穿漢族服裝飾。
第三,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把籍貫定為“河南洛陽”,死后葬于邙山,不得歸葬平城。
第四,放棄鮮卑姓氏,改為漢姓,皇族由拓跋改姓“元”。
第五,以漢族禮制改革鮮卑族的原始祭祀形式。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yǎng)老的風(fēng)氣。
第六,主張鮮卑族與漢族通婚,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士族結(jié)親。這就不僅是文化上的融合,而是血脈相融,不僅是政治措施,而是生命意義上的不分彼此。
拓跋宏在洛陽做的一切,使這座古城變身為一座宏大的“洛陽橋”,在一個大動蕩、大斷裂的時代,凝聚人心,連結(jié)天下,溝通未來。文化融合,血緣融合,使北方眾多的民族從此不分彼此。作為一個族群,鮮卑族和匈奴、羯、氐、羌等最后完全消失,但后來隋唐眾多人物,都有著多種血統(tǒng),如隋煬帝的母親獨(dú)孤皇后是鮮卑人,她與唐高祖李淵的母親還是親姐妹,她們的籍貫都是“河南洛陽”;而李淵和李世民的皇后,也都是鮮卑人。鮮卑血脈,從此生生不息,或許就在你我的身上流淌。
在洛陽,孝文帝顯示了舉世無匹的宏大氣魄,吞吐萬匯,兼納遠(yuǎn)近,熔鑄一體,互相化育,生機(jī)無限。
孝文帝生前和死后,他的漢化措施屢遭抵制,但民族融合的橋梁卻再也難以阻斷,經(jīng)由這座橋梁,北方民族最終完成大融合;經(jīng)由這座橋梁,中國南北最終再度統(tǒng)一;經(jīng)由這座橋梁,歷史最終走向恢弘壯麗的盛唐。
身為鮮卑人,拓跋宏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帶著疑問,我們追蹤拓跋鮮卑的歷史,發(fā)現(xiàn)這個從大興安嶺北段主峰嘎仙洞起步的部族,似乎天生就承擔(dān)著重大的使命。
作者:
(責(zé)任編輯:文斐)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
相關(guān)新聞
- 巍巍芒碭山,埋葬英雄尸骨 2011-7-1 8:45:34
- 次商道上的周家口與北舞渡 2011-6-13 8:56:44
- 美麗的山水,不變的紅色經(jīng)典 2011-5-16 9:08:17
- 曹操之死與洛陽重生 2011-3-22 8:47:13
- 明代趙妃陵墓曾為庵堂二百余年 2011-3-17 8: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