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大拜年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8/2/8 8:43:59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級別稍微低一些的文官武將沒有資格在正殿吃飯,只能去偏殿,偏殿里的餐桌比正殿里的餐桌矮一些,座位也比正殿矮一些。當從莊嚴肅穆的正殿來到觥籌交錯的偏殿以后,你會發(fā)現(xiàn)偏殿里的吃貨整體上比正殿里的吃貨矮一頭,這當然不是身高的原因,而是坐具偏低的緣故。
級別最低的文官武將連在偏殿吃飯的資格都沒有,得去外面走廊里就座。他們的餐桌最矮,坐具也最矮——每張餐桌旁邊鋪4條氈席,大家只能跪坐在餐桌旁邊吃喝,好像穿越到了流行跪坐的兩漢魏晉南北朝。
民間怎樣拜年
民間拜年當然沒有這么麻煩。
據(jù)司馬光《居家雜儀》:“賀冬至正旦六拜,朔望四拜。”兒孫在家要經(jīng)常向長輩請安,農(nóng)歷每月的初一和十五磕4個頭,到了冬至和農(nóng)歷大年初一磕6個頭。
磕頭的時候,不能光磕頭不說話,還要“唱喏”。 什么是唱喏?就是有禮貌地打招呼。
打個比方說,告狀的民女見了縣太爺,趴在地上磕頭,邊磕邊喊:“民婦給大老爺磕頭了!”屬于唱喏,電影里的太監(jiān)見了慈禧,扯著公鴨嗓高喊一聲“老佛爺吉祥”,同樣是唱喏。宋朝話本《西山一窟鬼》里的小學生在放學的時候跟私塾先生告別:“教授早早將息。”意思是老師您早點兒休息,還是唱喏。
拜年的唱喏還可以細分。
按問候的重復次數(shù)分,有“唱單喏”“唱雙喏”和“唱三個喏”之別。譬如學生向老師問候“老師過年好”,只問候一句,叫唱單喏;連喊兩聲,是唱雙喏;如果像復讀機一樣連喊三聲“老師過年好”,就是唱三個喏。宋朝人認為,把同一句問候語說的遍數(shù)越多,越表示尊重,所以唱三個喏要比唱單喏禮敬得多。
按問候的內(nèi)容和語氣分,又能分成“唱喏”“唱大喏”和“唱肥喏”,F(xiàn)代人拜年,普普通通一句“Happy new year”,只有客氣的意思,沒有敬重的意思,屬于“唱喏”;如果誠心誠意祝福某個小孩“食甜甜乎你快大漢”,不光客氣,而且發(fā)自肺腑,那就叫“唱大喏”;假如見了多年不見的親友,情不自禁撲過去擁抱,邊擁抱邊說“我想死你了”,那就相當于宋朝人“唱肥喏”的層次和意境了。
磕頭唱喏是晚輩給長輩拜年的規(guī)矩,如果是平輩之間互相拜年,就不必磕頭了,只需要作揖或者“叉手”就行了。
叉手可不是指十指交叉,而是用左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去抓右手的大拇指,將左手大拇指翹起來,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伸向左下方。兩只手如此抱攏,懸在胸口,但是不能貼身,要跟前胸保持一點距離,好像是要護住心口一樣,這樣的禮節(jié)就是叉手。
叉手是宋朝男士跟陌生人見面時常用的禮節(jié),該禮節(jié)比作揖要輕一些,比磕頭就更輕了。百姓見官員要磕頭,晚輩見長輩要作揖,而在摸不清對方的身份和輩分之前,叉手是最安全的行禮方式,既能表示客氣和尊重,又不會顯得過于客氣和尊重。
當然,叉手的時候也要唱喏。比如說宋朝兩個平輩論交的年輕人在大年初一那天碰了面,他們會停住腳,隔著兩三尺的距離相向而立,互相跟對方叉手,邊叉手邊說“過年好”。
宋朝的壓歲錢
中國的老規(guī)矩,小孩給大人拜年,大人照例要發(fā)給小孩紅包,也就是壓歲錢。
(作者:李開周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