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民服研究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7/12/26 9:44:29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宋代服飾和其他階級社會時期的服飾一樣具有強烈的政治功能,即首先起“嚴內(nèi)外,辨親疏”的作用,各個階層的服飾在式樣、色彩及佩戴物上都有不同規(guī)定,以示其身份不同,這是封建階級社會服飾的共同特征。歷代統(tǒng)治階級為了維護社會等級秩序,對民間服飾一般都是采取限制政策,有嚴格的穿著標準,不能僭越,所以民間服飾多是單調(diào)呆板,極難體現(xiàn)時代變化的特點。但宋代民服有本身的顯著特點,這是由于宋代處于中國封建社會的轉(zhuǎn)折時期,生產(chǎn)關系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農(nóng)村中有人身自由的農(nóng)戶增多,他們的衣著體現(xiàn)了較大的自由性;城市工商業(yè)經(jīng)濟的繁榮昌盛,出現(xiàn)了大量的獨立工商業(yè)者,在從事各行業(yè)的經(jīng)營中形成了服飾穿著上的“百工百衣”現(xiàn)象,使路人望而知之;宋代實行的“右文”政策促使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崛起,他們的審美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也影響到服飾美學。在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宋代民服文化呈現(xiàn)出了別樣面貌。
一、宋代農(nóng)民服飾
宋政權建立后,封建生產(chǎn)關系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自耕農(nóng)大大減少而佃農(nóng)卻大量增加,佃農(nóng)和地主的關系不是人身依附關系而只是租佃關系,享有一定的人身自由。由于宋代實行募兵制和力役減輕政策,調(diào)動了農(nóng)民生產(chǎn)的積極性。另外,由于宋政府對外納貢中的茶葉、布帛、糧食等物,還要來自于農(nóng)業(yè),所以國家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也很重視。當時州縣 從該時期的畫作及壁畫來看,當時農(nóng)民的著裝總體面貌是身穿傳統(tǒng)的短衣,頭上巾裹無定式。如南宋《耕織圖》中的農(nóng)民,頭上纏裹巾子,兩男子身著對襟短衣,在胸或腰間結系,另一男子上穿背心;均下穿短裈,赤足。女子則頭纏薄質(zhì)紗羅,齊膝短衣,著裈,赤足。農(nóng)民衣著短衣當然是為了便于勞作,這也是沿襲舊的社會習俗,從古以來農(nóng)民處于社會底層,經(jīng)濟的限制使得衣著變化不大,或者說是緩慢的,時代氣息不濃厚。
從宋代畫作及壁畫來看,當時農(nóng)民的服飾品種有:
短褐,是用粗布或麻布做成的短上衣,袖窄小,里面或有棉絮,為冬裝。
短衫,夏季穿著。對襟或斜襟,單或夾,齊腰或至膝。南方農(nóng)民一年四季都著此服。
缺袴衫,圓領斜襟,在衫的袴部開衩,是唐時缺袴衫的遺續(xù)。為便于勞作,常把衣角系于腰部。
背心,無袖之衣,源于兩當,也稱“半背”、“背心”。男女均穿,有單、夾、綿之分。
裈,下衣有短裈,是一種半長褲,合襠之褲,夏季穿著。
巾,男子頭部一般裹巾,系結草率無式樣,或束髻露頂,或戴幞頭。
鞋,農(nóng)夫足下多為麻鞋或草鞋,有的穿靴,下田勞作時多赤足。
農(nóng)村婦女衣著簡單,頭上披蓋頭,身著短衣,下著褲或裙。
蓋頭,婦女頭上流行裹“蓋頭”,多用薄紗羅作成。“宋元時,即或是田家農(nóng)婦,下田勞動或生產(chǎn),都不離頭上。”宋《耕織圖》及南宋李嵩《貨郎圖》中婦女都是裹有蓋頭的。有的婦女則是梳椎髻直露于外而不施巾,見于四川大足石刻的養(yǎng)雞婦女,即是椎髻、交領衣、長裙的打扮,為宋時農(nóng)婦的一般穿戴,具有普遍性。
裙,農(nóng)村婦女裙色以青、祿等暗色為多。
農(nóng)村女子不受纏足習俗的限制,多為天足,穿平頭、圓頭鞋或蒲草鞋。
至于服飾的色彩,從遺存下來的畫作中難以判定,但據(jù)《宋史·輿服志》載太平興國七年詔令:“舊制,庶人服白。今請流外官及貢舉人、庶人通許服皂。 ”可知農(nóng)民服色不外黑白二色。
二、工商業(yè)者和一般士庶的衣飾
宋朝由于受到周邊游牧民族建立政權的威脅和騷擾,一直處于憂患之中。有宋一代,歲貢一直是國家的大負擔,加上軍隊和官員的龐大開支,宋的財政總是處于吃緊狀況中。在此情況下,統(tǒng)治者只好對內(nèi)搜尋錢財,但宋的版圖并不廣大,如依舊制,對農(nóng)業(yè)國中的“小自耕農(nóng)”來征收絹稅,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另辟蹊徑。他們采取的辦法是大力發(fā)展工商業(yè),以此來帶動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即封建國家財政收入的主體不再依靠農(nóng)業(yè),而是轉(zhuǎn)為工商業(yè)。
宋代逐漸打破了坊市格局,允許商人在街道上經(jīng)商,可隨處開設商鋪,工商業(yè)迅猛發(fā)展起來,其表現(xiàn)形式是市場規(guī)模的擴大和數(shù)量的增加,出現(xiàn)了城市經(jīng)濟的繁榮,北宋都城東京和南宋都城臨安都是當時重要的工商業(yè)大都會,工商業(yè)者已成為城市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
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促使了庶民中部分人的富裕,他們開始追求華麗的衣著,出現(xiàn)了統(tǒng)治階級所謂的“踰僭”現(xiàn)象,朝廷一再頒布法令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制止。宋廷頒布此類禁令目的是為了自己的統(tǒng)治,維護服飾等級制不受侵犯,從而做到“俾閭閻之卑,不得與尊者同榮;倡優(yōu)之賤,不得與貴者并麗。”因此當時的工商行人,各有本行特定式樣,限制相當嚴格,不敢越外,令人一望而知,從而形成了“百工百衣”現(xiàn)象,為服飾文化增添了新內(nèi)容!稏|京夢華錄》記載當時都城東京各行人士的著裝情況,“又有小兒子著白虔布衫,青花手巾,挾白磁缸子”。“街坊婦人,腰系青花布手巾,綰危髻,為酒客換湯斟酒。” “其賣藥賣卦,皆具冠帶。至于乞丐者,亦有規(guī)格,稍似懈怠,眾所不容。其士農(nóng)工商諸行,百戶衣裝,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謂如香鋪裹香人,即頂帽披背;質(zhì)庫掌事,即著皂衫角帶不頂帽之類。街市行人,便認得是何色目。”各等級媒婆“上等戴蓋頭,著紫背子,說官親宮院恩澤。中等戴冠子,黃包髻,背子,或只系裙。手把青涼傘兒,皆兩人同行。”南宋吳自牧《夢梁錄》卷十八也記京城杭城風俗蓋學汴京氣象,“士農(nóng)工商、諸行百戶衣巾裝著,皆有等差,香鋪人頂帽披背子,質(zhì)庫掌事裹巾,著皂衫,角帶,街市買賣人,各有服色頭巾,各可辨認是何名目人。”《宣和遺事》也記載有關于北宋東京各階層人民的衣著,如紈褲子弟為“丫頂背,帶頭巾,窣地長背子,寬口袴,側面絲鞋,吳綾襪,銷金裹肚”。秀才儒生為“把一領皂褙穿著,上面著一領紫道服,系一領紅絲紫呂公絳,頭戴唐巾,腳下穿一雙烏靴”。寺僧行童為“黑色布衣”,道士裝為“以膠青刷鬢,美衣玉食者幾二萬人。至于貧下之人,也賣青布幅巾赴齋”。巡兵“腿系著粗布行纏,身穿著鴉青納襖。輕弓短箭,手執(zhí)著悶棍,腰掛著钚刀。”從這此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宋時由于身份職業(yè)的不同,在衣著裝束上有鮮明的特征,在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可以大多找到他們的身影。
衫,沒有袖頭的單質(zhì)上衣,有短衫和長衫之分。短衫,一般穿于內(nèi)或勞動者穿于外,長衫有涼衫、紫衫等品種,男女均可穿于外。
袍,有表里,衣長至足;袖有寬、窄兩種,寬袖者為有身份人穿著,工商業(yè)者所穿為窄袖。上層社會未官者以白色帛為面,稱“白袍”,下層庶民百姓則穿布袍。
背子,從隋唐時短袖式罩衣流傳而來,宋時加以改進而變?yōu)殚L袖,有斜領和圓領之別;袖有寬窄兩式;腋下開胯,腰間束絲帶,襟、腋、背皆綴帶,以系勒帛,后去勒帛。背子長至足,其長度依穿著者身份而有差別,一般是身份愈高者長度愈長。
襖,冬季多穿有襖,長至膝間,為御寒之服。
褲,下衣為褲,穿于袍衫之內(nèi)或地位低下之人直接穿于外。
鞋,男子的鞋履為布鞋、蒲鞋、靴、草鞋等,還有的腿上打有行纏。女子有布鞋,一般天足。
三、貴婦服飾
宋時上層貴族婦女及富商大賈的眷屬衣著華麗講究。我們從《瑤臺步月圖》及《中國歷代名畫集》中所繪的貴婦衣著可見一斑。貴婦身著對襟背子、裙,頭戴冠子,領間戴有“領抹”。顯示出華貴之氣。圖中的背子皆是長至膝下,和地位低下婦女所穿有明顯不同。下裳多為折裥長裙上有彩繪、染纈或銷金刺繡等裝飾,色彩以黃為貴,并常在裙外腰間圍一幅圍腰,色彩以鵝黃為沿,俗稱“腰上黃”。裙內(nèi)穿褲,與外穿之褲不同,是不合襠的開片褲,福州南宋黃升墓出土有實物。“領抹”就是“直披”,是貴族婦女沒有得到誥封但為表明其貴族身份的一種裝飾。上層貴族婦女的冠飾沿襲了五代以來的高冠習俗。
宋時上層婦女中出現(xiàn)了纏足習俗,直接影響了女子的鞋具。纏足女子的鞋樣小而尖翹,多做成弓狀,所以稱為翹頭“弓鞋”。南宋黃升墓及浙江蘭溪密山南麓潘慈明夫婦墓中都有實物出土。
宋時婦女服飾色彩受當時哲學思想的影響以淡雅色調(diào)為主。兩宋時期的統(tǒng)治思想是理學,在服裝上的反映就是趨于拘謹和保守,色彩上亦一反唐時的濃艷和鮮麗,打破中國傳統(tǒng)的以紅、紫、藍、綠等濃艷色為主的習俗,而多采用淡雅恬靜的間色,如鵝黃、粉紅、淡青、素白、淺綠等色。整體上給人一種清新素雅,煥然一新的感覺。
四、文人服飾
宋代是文人政治的時代。“興文教,抑武事”,大量選拔文人擔任要職,以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隨著文人社會地位的提高,他們的意識形態(tài)也就不可避免地對服飾文化產(chǎn)生影響,文人的服飾也就形成了不同于其它社會階層、具有時代特征的代表其文人身份的服飾文化。
宋時文人衣著總體風格為寬大的長衣,強調(diào)突出穿著者的個性化,據(jù)身份的不同也有標識性衣著。從流傳下來的宋人畫像可知有以下類別:
褐衣,長而寬大,下長至踝,多為白色,領、袖和裾邊用黑色緣邊。多為文人隱士或道家之人所服,明代李士達《西園雅集圖》中的米芾、蘇東坡和秦少游皆穿此服。
襕衫,文人常用之服。用白細布做成的長衣,圓領大袖,腰部有襞積,衣裾處施襕。為進士及國子生、州縣生所用,也即是還未走入仕途的文人之服;入仕后則服有色衣。有的衫衣不施橫襕,稱之為直掇,是文人隱士居家的輕便服裝。
道衣,道衣為斜領右衽相交的大袖長衣,四周以黑布緣邊,有的也以茶褐色布為之。文人常服此衣。
鶴氅,是文人常用服裝。形制為對襟,衣袖寬大,下長曳地,多作外衣披于身,身份地位高的文人多用鶴羽捻線制作,故稱為鶴氅,或叫羽衣。趙佶《聽琴圖》中男子和《蘇長公像》中的蘇東坡都穿此衣。一般文人隱士多用布制作。
背子,文人服長背子,多在領袖部緣邊,作為小禮服來穿用于衫外,顯得高貴文雅。
衫,南宋之后,文人的裝束有所改變,衣裝主要以衫為主!端问·輿服志》:“中興士大夫之服大抵因東都之舊而其后稍變焉,一曰深衣,二曰紫衫,三曰涼衫,四曰帽衫,五曰襕衫。”其中深衣、帽衫和襕衫為舊制外,另為南宋文人所獨有。紫衫是一種紫色的缺袴衫,隨唐時為武士服,北宋用作軍校之服,南宋時因戰(zhàn)事頻繁,文人也多著之“以應便戎事”。涼衫,因以白色纻羅制成,也稱為“白衫”,為南宋士人的便服,因其形制簡便,也用于祭祀、交際及禮見。后因“純素可憎,有似兇服。”于是禁服,只是在居喪時可以服用。
頭巾,宋時文人以裹巾為雅,所以也創(chuàng)造了多種樣式,有“東坡巾”、“程子巾”、“山谷巾”、“高士巾”、“逍遙巾”等巾式,多是以人物、景物名或是以含意來命名。其中最為流行的為“東坡巾”,是一種硬裹的高式巾。巾子以烏紗制成高聳的長方形,雙層,項高檐短,形如直桶。戴時梭角正對前額正中。相傳此巾為蘇東坡所創(chuàng),故名。明王圻《三才圖會·衣服一》記述此巾:“東坡巾,巾有四墻,墻外有重墻,比內(nèi)墻少殺。前后左右各以角相向,著之則有角界在兩眉間。以老坡所服,故名,嘗見其畫像,至今冠服猶爾。”可見明代仍服此巾。除巾外,文人也戴帽,從唐時流傳下來的烏紗帽此時是文人儒生的常戴。
宋時文人的衣著色彩和當時文人倡導的思想意識有關,多采用黑白二色,特別是白色更為流行,一般多在領、袖、裾等處以黑色緣邊,禮服多以皂色為主。
宋代民服整體的面貌是簡練純樸、潔凈自然,不過分追求奢華。一反唐時服裝的濃艷和華麗,自由和開放。在女裝表現(xiàn)的尤其明顯,如再也不見唐時大袖、低胸的紗衣衫裙裝,而是普遍穿著合領窄袖的背子或半臂,下裳多為瘦長多裥的百褶長裙,整體風格偏于瘦長。女子也不再穿著男服,而是各階層女子有固定的服樣。總之整個社會形成了簡樸淡雅恬靜風氣,袁采在《世苑》中講女子的服飾要“惟務潔凈,尤不可異眾。”政府部門一再對服飾三令五申,“務從簡樸”, “不得奢僭”!端问·輿服志》載:“紹興五年,高宗謂輔臣曰:‘金翠為婦人服飾,不惟靡貨害物,而侈靡之習,實關風化,已戒中外及下令不許入宮門,今無一人犯者。尚恐士民之家未能盡革,宜申嚴禁,仍定銷金采捕金翠罪賞格。’”寧宗嘉泰年間“以宮中金翠燔之通衢,貴近之家犯者必罰。”宋廷的這些禁令主要是針對富商大賈和官宦之家,宮中用物還是奢靡豪華,但對整個社會風氣的影響是巨大的,宋代和其它朝代相比服飾確實要簡樸得多。
宋代民服文化的另一個顯著特征是文人氣息比較濃厚。宋時的文人政治使得文人的思想意識深深地影響了社會美學觀念,使得各領域美的標準如當時的文人畫一樣趨于淡雅疏彩。在服飾上表現(xiàn)為款式的簡練和色彩的恬淡,不事雕琢,主要表現(xiàn)的是一種神韻。如文人的衣著多是長袍大袖,腰束絲帶,頭戴各具特色的巾子,豁達飄逸;色彩也多為黑白二色搭配或淡色衣裝;這種服飾標準影響至元明時期,以至于成為中國文人的代表性裝束。在女裝上的表現(xiàn)為簡潔背子和長裙的普遍穿著及色彩上多使用間色。宋代詩詞中多有吟詠女子淡裝的詞句,如蘇軾《于潛女》中:“青裙縞袂于潛女,兩足如霜不穿屨。”陸游《村女》有“白襦女兒系青裙”句,多是反映女子服色的淺淡柔和之美,這種淺淡柔和色彩一直影響到元明清各代,成為仕女裝的主流。
總之,宋代民服上承漢唐華服之遺韻,又較多地注入了時代元素,改變了唐代服飾的華貴氣勢而趨于平淡和簡樸,使之更具有了平民意識。各具特色的工商業(yè)者服飾、文人裝及仕女裝都成為了元明清時期漢人著裝的典范,成為在異族統(tǒng)治時期漢人思想上的一種寄托。
(作者:吳愛琴 責任編輯:笑宇)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