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蘇軾誕辰980年,全國不少地方為他舉行紀念活動。紀錄片《蘇東坡》也于今年7月在央視播出,一個通過多維度、多層面解讀而得以全面展現(xiàn)的蘇東坡形象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曾說:“元氣淋漓富有生機的人總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亮照明、可以滋潤營養(yǎng),因而維持眾生萬物。”那么,“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蘇軾,魅力在哪里?
為官的魅力
嘉祐六年,蘇軾被授以大理寺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離開京師踏入仕途。他踐行儒家經(jīng)世濟民的政治理想,入仕后積極用世,勇于擔當。在任地方官時,他勤于政事、興利除弊,頗有政績。在杭州,面對“民之艱食,無甚今歲”的旱澇災荒,他憂心如焚,上奏朝廷撥米賑災。看到百姓稅負沉重、債務纏身而破產(chǎn),他上奏朝廷要求免除債務。面對疫情,他一方面派人醫(yī)治病人,一方面捐出自己的積蓄,并籌集公款,創(chuàng)辦安樂坊,為病人看病施藥。面對淤塞荒涼的西湖,他發(fā)動民工疏通河流,再造堰閘,修復六井,接著進行疏浚。于是西湖中就有了一道感人的“蘇公堤”,西湖十景中也就有了著名的“蘇堤春曉”。他的詩詞創(chuàng)作賦予西湖山水那么多靈性!因為“有德于民”,杭州百姓,家家都有他的畫像。在密州,“塵滿面,鬢如霜”的他,“勤于吏治,視官事如家事”。他上書朝廷詳報蝗災災情,請求豁免秋稅,同時組織民眾抗災自救,終至“蝗不復生”。針對旱災、洪災,他興修水利、疏浚河道。經(jīng)過近一年的努力,“蝗旱相仍”的災情基本消失,“盜賊漸熾”的局面也大為改觀。
“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那一年,“彭門城下,水二丈八尺”“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徐州城處在黃河決口的險情中。危勢之中誰是百姓的主心骨?是知州蘇軾。他挺身而出,大力組織軍民筑堤搶險,住在堤上,“過家不入”。終于,整個徐州城被保住了。在潁州,面對饑民,蘇軾得到朝廷同意后開倉放糧。他差人實地丈量,寫出報告上奏朝廷,終于廢除開挖八丈溝的勞民傷財工程。他奏請朝廷留下民夫,“以余力作三閘,通焦陂水,浚西湖”,造福潁州百姓。“詔書免積欠,父老顏色好。”在揚州,面對瘟疫蔓延、官吏催逼,他又為民請命,上書朝廷請求暫停催欠。在揚州百姓的奔走相告中,他高興地吟詩。即使在有職無權(quán)的黃州、惠州、儋州,不得簽書公事的他同樣為民操勞。在黃州,他寫信給當?shù)靥,懇請出面制止溺嬰惡習;在儋州,他極力勸說黎族百姓以農(nóng)業(yè)為本,指導大家如何耕作。為了百姓,他可謂用心良苦。愛民恤民,勤政為民,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不就是蘇軾嗎!
文賦的魅力
文學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蘇軾列其一。這指的是散文創(chuàng)作。蘇軾的散文多姿多彩,文章氣勢雄放,風格變化自如,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暢達,所以《宋史》有“渾涵光芒,雄視百代”的評價。他的史論和政論文章見解獨到、新穎深刻、富有啟發(fā),成為當時士子的科考范文。寫作上他隨機生發(fā)、翻空出奇、論說技巧高超!读艉钫摗芬詮埩际軙萆侠先说墓适聻槔,論證“忍小忿而就大謀”的道理,文筆縱橫捭闔,行文雄辯而富有氣勢。文章開篇提出:“古之所謂豪杰之士,必有過人之節(jié)。”“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他的雜說、書札、序跋等議論文,夾敘夾議,兼帶抒情,形式更加活潑,議論更加生動,兼有藝術(shù)感染力!度沼鳌方柚幻と俗R日的故事,論證了認識事物必須經(jīng)過實踐而不能依靠片面見聞的道理,說理透徹、生動鮮明;《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在記述文與可畫竹、自己與文與可友情的同時,提出了著名的“胸有成竹”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主張。他的敘事記游散文,敘事、抒情、議論結(jié)合得水乳交融。如著名的《石鐘山記》,提出“事不目見耳聞”而不能“臆斷其有無”的哲理,思路清晰、論證透辟。他的辭賦繼承了歐陽修的傳統(tǒng),又更多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蕭散之氣,吸收了詩歌的抒情意味,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著名的《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就是其代表作!肚俺啾谫x》沿用賦體主客問答的形式,描寫長江月夜的美景,抒發(fā)自己的人生哲學,表達了作者曠達的胸襟。“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此時的作者與客人已經(jīng)是“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了。針對客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的消極感嘆,蘇軾以自己的見解來以寬慰對方:“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作者忘懷得失、超然物外,這就是他豁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