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北宋建國之本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7/3/6 14:56:26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所以為確保汴河的安全和運輸順暢,北宋政府采取種種措施對汴河進行整治。北宋中期以前,每年開春之際,政府都要征調(diào)民力開挖引黃入汴的河口,以確保汴河的水量,這是為了“于河口均調(diào)水勢,止深六尺,以通重載為準”,河水過淺無疑影響重載運輸。引黃入汴無疑也引來了泥沙,對此北宋政府同樣要在冬春征調(diào)民夫清淤。加上狹河岸、束水勢以加快流速,引洛河清水入汴等措施,汴河的運輸能力大大提高,以至于“江淮扁舟,四時上下,晝夜不絕”。
汴河的漕運能力及其地位可通過與其他河流對比而得知。據(jù)《宋史》載,太宗太平興國六年,朝廷規(guī)定的年運量分別是,汴河歲運江淮米三百萬石,菽一百萬石;黃河粟五十萬石,菽三十萬石;惠民河粟四十萬石,菽二十萬石;廣濟河粟十二萬石。凡五百五十萬石。到英宗治平二年,漕粟至京師,汴河五百七十五萬五千石,惠民河二十六萬七千石,廣濟河七十四萬石。汴河堪稱東京城的經(jīng)濟命脈。
“ 汴水橫亙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并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這是北宋大臣張洎關于汴河地位和作用的說法。大臣張方平也說:“國家于漕事,至急至重。京,大也;師,眾也。大眾所聚,故謂之京師。有食則京師可立,汴河廢則大眾不可聚。汴河之于京城,乃是建國之本,非可與區(qū)區(qū)溝洫水利同言也。”
詩詞中的汴河
歷史悠久的汴河,既是一條經(jīng)濟河,也是一條文化河,這不僅從它的故道成為國保單位和世界遺產(chǎn)中看得出來,也能從唐代以來的詩詞中得以證明。
揭露隋煬帝窮奢極欲以及給人民帶來的無窮災難是不少詠汴河詩作的主題。白居易長詩《隋堤柳》對開鑿運河徹底否定,因為“海內(nèi)財力此時竭,舟中歌笑何日休。上荒下困勢不久,宗社之危如綴旒”。詩作結(jié)尾提醒統(tǒng)治者:“二百年來汴河路,沙草和煙朝復暮。后王何以鑒前王,請看隋堤亡國樹。”許渾《汴河亭》在無情鞭撻隋煬帝的同時也借古諷勸,針對晚唐政治腐敗有感而發(fā):“廣陵花盛帝東游,先劈昆侖一派流。百二禁兵辭象闕,三千宮女下龍舟。凝云鼓震星辰動,拂浪旗開日月浮。四海義師歸有道,迷樓還似景陽樓。”羅鄴也以《汴河》詩進行批判和警示:“煬帝開河鬼亦悲,生民不獨力空疲。至今嗚咽東流水,似向清平怨昔時。”
唐詩中還有不少詠汴河的吊古傷今之作,字里行間透出對隋煬帝行事荒唐和不計后果的嘆息與否定,如李益《汴河曲》:“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煞人。”劉禹錫《浪淘沙》:“汴水東流虎眼紋,清淮曉色鴨頭春。君看渡口淘沙處,渡卻人間多少人。”杜牧《汴河懷古》:“錦纜龍舟隋煬帝,平臺復道漢梁王。游人閑起前朝念,折柳孤吟斷殺腸。”胡曾《汴水》:“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羅隱《汴河》:“當時天子是閑游,今日行人特地愁。柳色縱饒妝故國,水聲何忍到揚州。乾坤有意終難會,黎庶無情豈自由。應笑秦皇用心錯,謾驅(qū)神鬼海東頭。”汪遵《汴河》:“隋皇意欲泛龍舟,千里昆侖水別流。還待春風錦帆暖,柳陰相送到迷樓。”
晚唐詠汴河的詩作也有辯證評價隋煬帝開鑿運河功過的作品,如李敬方《汴河直進船》既肯定了汴水開通之利,也指明了隨之而來的禍害,對統(tǒng)治者的橫征暴斂進行了無情揭露,對勞動人民表達了深深的同情:“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脂膏是此河。”皮日休《汴河懷古二首》其二:“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許棠《汴河十二韻》其一:“昔年開汴水,元應別有由;蚣嫱ǔ,寧獨為揚州。”
北宋時期由于汴河發(fā)揮的作用比唐代更加重要,因而不少詩作表達了汴河的重要性,如梅堯臣長詩《汴渠》對汴河之于京師意義的描寫:“天王居大梁,龍舉云必隨。設無通舟航,百貨當陸馳。人間牛騾驢,定應無完皮。”黃庶的《汴河》也云:“甲兵百萬以為命,千里天下之腑腸。人心愛惜此流水,不啻布帛與稻粱。”韋驤的《汴河》也肯定了汴河的漕運作用:“通濟名渠古到今,當時疏導用功深。源高直接黃河瀉,流去遙歸碧海潯。護冢尚存芳草亂,隋舟安在綠楊陰。年年漕運無窮已,誰謂東南力不任。”
汴河也牽動著詩人的鄉(xiāng)愁。開封詩人崔顥自江南歸鄉(xiāng),從汴河溯流北上,心情愉快,寫下一首《晚入汴水》:“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幾日?鄉(xiāng)路漸無多。晴景搖津樹,春風起棹歌。長淮亦已盡,寧復畏潮波。”
因為汴河,著名的“汴京八景”就有了汴水秋聲和隋堤煙柳。“霜落秋聲起汴河,西風裊裊白蘋波”;“隋堤迢遞柳成林,一望青青秀色深”。今天,我們應該圍繞古老的汴河做一做汴河文化的大文章了。
[1][2]
(作者:鄧高峰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