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南陽,傳承著一種神一般的技法,它用溫度成就了傲氣十足的雄鷹,奔馳自由的駿馬,秀麗可餐的山水……
擁有著人工調(diào)不出來的色彩,化腐朽為神奇的能量,它就是“燙”出來的繪畫藝術(shù),漢族傳統(tǒng)藝術(shù)珍品——烙畫。

烙畫,亦稱烙花、燙花、火筆畫、火針刺繡,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的“烙印”文化,興盛于東漢,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用一種特制的鐵筆,利用碳化原理,通過控溫技巧,不施任何顏料,在竹木、宣紙、絲絹等材料上以烙燙進行創(chuàng)作,成為繪畫的一種的表現(xiàn)手法。
千年歷史積淀成就中外藝術(shù)傳奇

烙畫相傳起源于秦朝,但并無可考證據(jù)和史料。據(jù)民間傳說記載,烙畫始見于西漢末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傳說,南陽城里有位姓李名文的烙花工匠,是遠近聞名的烙花高手。無論是尺子、筷子,還是手杖、扇墜,經(jīng)他之妙手,均可在上面烙燙出各式各樣的人物、花鳥、山水、走獸,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精美絕倫,巧奪天工,人稱“烙花王”。
“烙花王”不僅手藝精妙,為人也忠厚善良。他在城內(nèi)開了家店鋪,方圓百里人皆知之。傳說當年“王莽攆劉秀”(南陽民間傳說),李文曾救過劉秀并送一只烙花葫蘆給他作盤纏。劉秀不盛感激,此后歷經(jīng)千辛萬苦,也不曾將那只烙花葫蘆賣掉。待劉秀稱帝后,仍不忘“烙花王”的救命之恩,查訪到他后即宣進京,賜銀千兩,加封“烙花王”,并把南陽烙花列為貢品,供宮廷御用。從此,南陽烙花便蓬勃發(fā)展,名揚四海,“烙花王”的故事也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