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子畫像 來源網(wǎng)絡
列子,名御寇,東周時期鄭國圃田(今鄭州市圃田鄉(xiāng))人,和老子、莊子并稱道家代表人物。
列子是一個典型的清寒學者,一生安貧樂道,淡泊功名利祿,讀書、寫作是他全部的精神寄托和興趣所在。為了自己的崇高理想,他可以40年如一日隱居鄉(xiāng)間,耐寂寞、抗干擾能力非凡人可比。不過,列夫子雖然精神富有,但物質(zhì)相當貧乏,時常為“肚子”問題困擾,弄得面黃肌瘦,營養(yǎng)嚴重不良。
有好心人不忍心看著大學問家忍饑挨餓,就向鄭國執(zhí)政子陽提出善意批評:“列先生這般奇才在鄭國如此貧困,您恐怕是不大喜歡人才啊。”
子陽聽后,臉上有些掛不住,但仔細一想也是,堂堂鄭國一個時期以來“人才”倒出了不少,可凈是些“買櫝還珠”、“量腳買履”的主,其智商普遍受到質(zhì)疑,攤上列子這么一位高素質(zhì)的人才的確不易。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遂當場拍板,差民政部門從國庫中給列大賢調(diào)十秉糧食,足足有上千斗,少說也夠列子美美享用幾年了。
民政官專程給“特困戶”列子“送溫暖”來了。列子一看,這么慷慨的施舍他一個荒村野夫怎么承受得起,硬是把政府的“關懷”給謝絕了。
家里的列夫人這下不高興了,沖著列子就發(fā)牢騷:“都說有‘道’的人妻兒能安享快樂,可如今你老婆餓得臉只剩青黃色了,國家好心接濟你,你卻拒絕,我的命咋就這么不好呢?”
列子瞇起笑眼對老婆說:“夫人有所不知,子陽根本不了解我,他是聽別人說我的好話才送糧給我的,沒準過幾天聽別人說我的壞話又要處罰我了。所以,這個施舍咱不能接受。”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前輩老子的教誨列子堅信不疑。果然,后來鄭國爆發(fā)變亂,子陽被殺,和他有瓜葛的人大都受到株連,列子因及時劃清了“界限”而避免了災禍。
小插曲過后,列子繼續(xù)埋頭著書,一如既往。他一生先后寫下20篇力作,共十余萬言。今天流傳的有《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等8篇140章,輯成《列子》一書。盡管有些篇章已非原作,但這部改編版依然保留了列子固有風格,其精髓也大都固化在寓言部分,其中的《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紀昌學射》、《杞人憂天》、《疑鄰盜斧》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現(xiàn)實中的列子饑寒交迫,而神化了的列子卻無所不能,其拿手絕活是騰云駕霧、御風而行。傳說列子修道9年,練就御風術。《述異記》記載:“列御寇,鄭人,御風而行,常以立春之日游乎八荒,立秋之日歸于風穴。是風至則草木皆生,去則草木皆落。”如此能耐羨煞了唐朝的玄宗皇帝,他于天寶元年(742年)為崇拜的列偶像取名號“沖虛真人”,而《列子》則被賜名《沖虛真經(jīng)》。
列老夫子一生寫了大量的人和事,而對自己卻沒寫上一筆,以至于我們現(xiàn)在也不能確認他的確切生卒年代,只能大致推測他是戰(zhàn)國早期人,晚于老子而早于莊子。列子死后,葬于故里,今鄭州市管城區(qū)圃田鄉(xiāng)圃田村依然保存有列子墓及列子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