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自公元960年建國至公元1127年金陷汴京的168年中,京都開封府的行政長官更迭十分頻繁,平均每任不足一年,但其中不乏名臣賢達充任府尹。這里說說北宋的最后一任開封府尹,也是北宋最后一任宰相——曾經(jīng)狀元及第的何栗。
何栗,宋哲宗元佑四年(1089年)出生于四川省仙井監(jiān)(今仁壽縣)。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他與兄弟二人同來東京開封應(yīng)試,皆中,何栗名列進士第一(即狀元),頗得徽宗看重。首授秘書省校書郎,次年即提舉京畿學事,奉旨升為主客員外郎、起居舍人,再升中書舍人兼侍講。由于他博學強記,正直敢言,徽宗準備遷他為諫官,因遭讒外放四川遂寧知府,政績卓著,不久復(fù)調(diào)回京,任御史臺長官御史中丞。
何栗在擔任御史中丞期間,上書彈劾北宋“六賊”之一的王黼,列舉王黼15條罪狀,連奏七章,終將王黼及其同黨扳倒、罷官。但卻因此得罪了朝中某些權(quán)貴,再度外放,以徽猷閣待制知山東泰州。直至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南下,徽宗禪位于欽宗后,方才被召回京城,仍為卸史中丞。次年加升為翰林學士,進尚書右丞兼中書侍郎,復(fù)奉詔以參知政事(副宰相)位居中樞要職。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兵逼近開封,何栗奉命出使金營談判,金人索割太原、中山、河間三鎮(zhèn)及所轄20州縣和金銀、牛馬、絹帛等物,遭何栗拒絕。回朝后何栗竭力主張不能割讓三鎮(zhèn),曰:“金人詐……不割來、割亦來。”并請建四道總管以統(tǒng)兵勤王。但欽宗優(yōu)柔寡斷,終不從何栗所言,于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十七改授何栗以資政殿大學士領(lǐng)開封府尹。
何栗領(lǐng)開封府尹未及半月,金兵再圍京都,開封危在旦夕。欽宗無奈,罷主和派唐恪相,重新起用何栗,拜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執(zhí)行中書令(宰相)職務(wù)。何栗建議欽宗任命康王趙構(gòu)為河北兵馬大元帥(一說天下兵馬大元帥)回師勤王,但遠水不解近渴,大局已不可扭轉(zhuǎn),開封終陷金手。次年四月初一,金人班師北歸,擄徽欽二帝及后妃、皇子、皇女宗室及官吏、內(nèi)侍技藝工匠等3000余人北去,何栗亦在其中。作為北宋最后一位開封府尹及最后一位宰相,面對國破君虜、生靈涂炭之局面,何栗自覺回天無力,悲憤至極,乃絕食而死,年僅39歲。高宗得知其死訊后,贈其開府儀同三司的榮典,后(建炎四年)再改贈以大學士。
何栗第二十七代孫、世界華商大會英國委員會主席、英籍華人何榮佳先生于1998年捐資在開封鐵塔湖中心興建了一座“何公軒”(如圖),軒內(nèi)有碑記述何栗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