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的鄭國真夠倒霉的,霉就霉在不幸處于晉、楚兩個對立的“超級大國”的夾縫中,誰也惹不起,躲還躲不掉,只要稍向一方示好,另一方必定興師問罪,弄得鄭國整日提心吊膽,日子過得相當(dāng)不舒坦。
李慶琦/圖
鄭襄公本來答應(yīng)跟楚國好的,只差在盟約上簽字畫押了,陳國卻出了內(nèi)亂,楚國便充當(dāng)“國際憲兵”開赴陳國“維和”。好不容易解決了這個頭疼事,鄭襄公又說話不算數(shù)了,他趁著楚國無暇顧及,就另尋新“歡”,改向晉國頻送秋波。這下楚莊王不高興了:好你個鄭襄公,說變心就變心,看大王如何發(fā)落你!
楚國快速組建了一支討鄭大軍,由楚莊王親自掛帥,沒多時便開到鄭國,把都城(今新鄭市)團(tuán)團(tuán)圍住,日夜攻打。鄭襄公一邊火速派人向新主子晉國求救,一邊拼死抵抗,堅守待援。這樣苦撐了17天,援軍依然毫無音訊,鄭國人開始動搖,就占卜“求和”的吉兇,結(jié)果卻是不吉利,只好占卜“死戰(zhàn)”的吉兇,結(jié)果是吉利,這意味著全城軍民都將為這場惡戰(zhàn)付出鮮血和生命。面對殘酷而血腥的現(xiàn)實(shí),有人帶頭啼哭起來,沒想到這種情緒迅速蔓延,立時演變成全城人的號啕大哭。
聽到如此悲凄的哭喊,強(qiáng)硬的楚莊王心也軟了,他發(fā)起慈悲,下令退兵,他要向世人表明他的楚國子弟兵是一支真正的文明之師、道德之師。鄭襄公見楚國退兵,以為晉國援兵到了,頓時來了精神,命將士修好城墻,各就各位,重新擺出一副血戰(zhàn)到底的架勢。楚莊王見狀,立馬火冒三丈——鄭襄公你敬酒不吃吃罰酒,這回老子定要讓你吃個夠!他又派重兵把鄭都包圍了。3個月后,鄭都淪陷。
楚國大軍浩浩蕩蕩開到城內(nèi)大街上,遠(yuǎn)遠(yuǎn)就看見一個鄭國男人赤裸著上身,手中還牽著一只羊,徑直朝楚莊王走來。眾人定睛一看,哇!這不是鄭國元首鄭襄公嗎?怎么弄出這么一副搞笑形象?只見鄭襄公撲通一聲跪在楚莊王面前,痛心疾首又十二分虔誠地說:“我沒有順承天意侍奉您,惹您發(fā)怒,有勞貴軍千里迢迢到敝國受苦,這是我的罪過;鄭國的一切,任由大王發(fā)落。如果大王能念及兩國過去的交情,讓敝國做個楚國的附庸,這就是您的大恩大德,也是我的心愿。”
楚莊王手下勸他不要憐憫鄭襄公,以免留下后患。但楚莊王不這么看,鄭襄公今天的謙恭禮讓表現(xiàn),讓他覺得這個犯了錯的國君還是一個可以教育好的“同志”,以后只要聽話,還是蠻有前途的。于是,下令退軍30里,并應(yīng)鄭襄公的請求,同鄭國訂立了和平共處盟約。
這段故事還誕生了一條成語——肉袒牽羊,意思是赤裸胸脯牽著一只羊,表示犒勞軍隊(duì),也指古代戰(zhàn)敗投降的一種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