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天字號】天闕
http://m.b6man.com 添加時(shí)間:2014/12/19 18:30:18 來源:洛陽市旅游局 點(diǎn)擊次數(shù):
陪外地朋友游覽洛陽。路過天堂,她贊嘆著拍照,并問:“為啥叫天堂?真新鮮。” 她不知,洛陽正在搞隋唐洛陽城遺址保護(hù)展示工程,其中的重點(diǎn),正是都城中軸線上的一系列“天字號”地標(biāo):天闕、天街、天門、天津橋、天樞、應(yīng)天門、天堂。 以天命名,寓意何在?有天闕才有天堂,就從天闕講起。 闕,門兩旁的高大建筑,左右對稱,突出門戶。
東周時(shí)期,都城洛陽的宮門外立有雙闕,可以登高望遠(yuǎn),很是排場,但到了隋代,隋煬帝楊廣覺得那還不夠,他要的是天闕:兩山對峙,宛如天然形成的門闕。 這霸氣外露的天闕,還真被他找到了。
公元605年,初坐龍椅的楊廣,帶著群臣到邙山考察。他想在洛陽坐龍椅,可洛陽城已被戰(zhàn)火燒得破破爛爛的,很不體面,所以他打算觀地勢造新城。 登上邙山翠云峰,隋煬帝往南一瞅,瞅到了伊闕:伊河兩岸雙峰對立,遠(yuǎn)觀似天然的門闕。以它為天然門戶,營建皇城,真是再好不過。 隋煬帝拍手叫絕:“那不是龍門嗎?以前的皇帝咋不在這兒建都城?”他覺得伊闕像龍門——真龍?zhí)熳拥拈T戶(“龍門”自此得名,沿用至今)。
隨從趕緊拍馬屁:“他們沒有那么大的手筆,就等著陛下您來弄呢!” 隋煬帝和大臣宇文愷等人一合計(jì),就愉快地決定了:以伊闕為門戶,依托洛陽的山川地貌,在伊闕與邙山之間的肥沃盆地上,畫一條完美的中軸線,從南往北、從低到高順勢造城。
伊闕自此不叫伊闕,改叫天闕:既是天然宮闕,又是天子的門闕。 伊闕是一個(gè)自然符號,天闕則是一個(gè)政治符號,古人常以天闕象征京都與朝廷。 你問普通人去哪兒,他會說他要回洛陽,知識分子說話文縐縐的,偏要拐個(gè)彎兒。比如,唐代大文豪韓愈說:“便歸天闕致時(shí)康。”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回京都報(bào)平安。 北宋名將岳飛說:“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講得通俗點(diǎn)兒,就是奮勇殺敵,報(bào)效祖國。
千年彈指一揮間,天闕從政治符號變成了人文符號,從天然景觀變成了人文景觀。 人們對著宇宙洪荒,不知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難免感到自身渺小孤獨(dú),因而茫然無措。 若知這山水有典故,還有人留下的痕跡,即便觀景時(shí)獨(dú)自一人,也會覺得心有陪伴。
(作者:張麗娜 責(zé)任編輯:劉巍)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