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原之地有一棵“神柏”,每每有新官上任,都要來此拜樹。傳說中的這棵“神柏”就生長在具有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滎陽許村。為一睹“神柏”風采,記者慕名前往,跟隨村主任楊書賓來到了這棵“神柏”前。
柏樹枝繁葉茂,形似華蓋,樹干須兩人合抱,據(jù)楊書賓說“神柏”的樹齡無人知曉,據(jù)估計約在千年以上。自柏樹被神化以后,附近的村民家如有多病的小孩兒,母親便會帶其來到柏樹前,讓孩子認柏樹為“干娘”,以寄托母親對孩子健康成長的希望。
說起“神柏”,不得不提的是許村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許村位于高山鎮(zhèn)西北,背靠青山,門迎綠水,村內(nèi)有兩條泉水相匯而過,擁有2380多口人。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使許村自明朝開始,就有多個氏族往此地遷移,許村楊氏就是其中之一,楊氏祠堂就坐落在“神柏”對面的山腳下。
楊氏祠堂建于1938年,祠堂院長20米、寬12米,上房長6米、寬4米,廂房長8米、寬4米,石墻藍瓦,磚木結(jié)構(gòu),上房脊獸以琉璃瓦裝點,祠堂門上掛著“四知宗范”的門匾。據(jù)史料記載,楊氏祠堂里供奉的是東漢年間的楊震,是東漢著名賢臣。“四知宗范”的門匾來自楊氏家喻戶曉的“四知堂”,出自東漢楊震的故事。楊震五十的時候,是東萊太守。他曾經(jīng)舉薦的王密,擔任了縣令,王密就趁夜帶了金銀10斤,前來感謝楊震。楊震拒收,王密就說:“夜里沒人知道,就收下吧。”楊震就說:“怎么沒人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楊震為官清正廉明,不受私謁,深夜拒收金銀,把清白正直的品德傳給子孫后代,得到了后人很高的評價,“為政以德,廉為政本,尚儉抑奢,選賢任能”的傳統(tǒng)廉政文化也被許村人世代流傳。
和楊氏祠堂有相同之處的,就是村中具有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靈山廟。
靈山廟原名五星神廟,因許村王圣瑞等人移廟、翻修后改名靈山廟。王氏是許村大姓之一,也是明朝時期遷入許村。由于社會原因,靈山廟曾被拆除。后因王氏子孫為傳承先人的初衷,又捐資重建。如今,靈山廟四檐挑飛,五脊垂獸,琉璃釉瓦,金光燦燦。廟門前百余級臺階兩側(cè)的石板前面鐫有二十四孝詩,后面刻有國學中的勤學篇、勵志篇、道德篇、從政篇。廟后的墻壁上附有詩一首:光影凌波映草花,參差十萬隱村家。矯昂兀傲云龍翥,圣帝神袛胙邇遐。廟內(nèi)供奉:文曲星、福神、祿神、壽神、財神,燒香拜神的人門庭若市。靈山廟形制雖微,但賦傳統(tǒng)文化于一身,聳然壯觀,成為當?shù)貍鹘y(tǒng)文化教育基地。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