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人管頭叫“低腦”,《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用洛陽話說就是“大低腦兒子和小低腦爹”。生在人體最頂端的頭為什么叫“低腦”,這讓很多洛陽人百思不得其解。
據(jù)王廣慶先生(《河洛方言詮詁》的作者)考證,因為“低”和“頂”聲相通,所以“低腦”應該是“頂腦”才對。對此,河南大學張生漢教授另有見解,他說,洛陽話中的“低腦”,其實是“髑髏(dú lóu)”一詞的音變。
“髑髏”就是首骨,多指死人的頭骨。這個詞先秦時就有,《莊子·至樂》篇有云:“莊子之楚,見空髑髏。”晚上睡覺,莊子夢見髑髏跟他辯論,從而得出生而拘束、死而至樂的結論。曹植《髑髏說》延續(xù)了道家這種非生非死的觀念,認為肉身的生命,不過是“勞我以形,苦我以生”的現(xiàn)實生活的負累,只有在死后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得到快樂。
看上去令人毛骨悚然的髑髏也常出現(xiàn)在詩人的筆下。杜甫《戲作花卿歌》:“子璋髑髏血模糊,手提擲還崔大夫。”秋瑾《紅毛刀歌》:“遭斯刃者凡幾輩?髑髏成群血涌濤。”宋代大文豪蘇軾的《髑髏贊》中也有“黃沙枯髑髏,本是桃李面”的詩句,與唐詩“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異曲同工,將戰(zhàn)爭帶給人們的痛苦描述得催人淚下。
“骷髏”一詞是晉語,怎么會變成咱洛陽人嘴里的“低腦”呢?這得從民族大遷徙說起。元末戰(zhàn)亂,“兵戮河南,赤地千里”(溫縣牛洼村《牛氏族譜》),所以,明朝一建立,就從相對太平富足的山西大批移民。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tóng)大槐樹。”大批的山西移民來到河南、山東等地,也將他們的方言帶來了,F(xiàn)在,黃河以北如修武等地的人把“低腦”說成“得腦”或“得老”,與“髑髏”的發(fā)音非常接近,也應該算是佐證吧。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