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呂氏家族,歷經(jīng)明清兩代,出過7個進士,綿延興盛200多年,清代詩人楊淮選編《中州詩鈔》稱:“新安呂氏為中原望族,甲于全豫。”至今,新安縣鐵門鎮(zhèn)薛村仍有呂氏老宅,縣內(nèi)還有呂家大山、夢月巖祠堂等遺跡。
呂維祺去世三年后,明朝滅亡,封建王朝翻開新的一頁。新安呂氏家族如大廈傾塌,辛苦創(chuàng)立的家業(yè)也隨之毀于戰(zhàn)火中。然而,隨著清朝統(tǒng)治的建立,呂氏家族的名望不僅沒有因改朝換代而消失,而且進行了再造,并得到清廷的扶持,最終大放異彩。
1 呂維祮“亦抗節(jié)死”
與北宋理學大家程顥、程頤一樣,呂維祺與其弟呂維祮同樣致力于理學研究,被時人視為“二程”。
與呂維祺獲得的生前身后名相比,呂維祮是一個被遮蔽的人。據(jù)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員王永寬考證,呂維祺之父呂孔學原配孟氏生二子,長子即呂維祺,次子名維祮;繼室田氏生呂維禔(zhī)。
呂維祮,字泰孺,由貢生選為山西樂平知縣。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呂維祺被李自成殺害不久,解職歸家的呂維祮“亦抗節(jié)死”。
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呂維祺仕途終結(jié)后定居洛陽,此時,呂維祮和同父異母的弟弟呂維禔均住在新安縣。出于對理學的喜愛,呂維祮一直跟隨呂維祺講授理學,且頗有成就。
民國《新安縣志》(藝文卷)記載,呂維祮與呂維祺合著有《切法正指》一卷,此外,呂維祮還自撰有《孝經(jīng)翼》一卷。
李自成帶來的社會動亂導致新安呂氏家族頃刻間家破人亡,呂氏族人四散逃命。從呂維祺的孫子呂履恒《冶古堂文集》卷五《先孺人狀》中可知,當時李自成率領的農(nóng)民起義軍對新安呂氏家族的打擊非常大,呂維祺的后人為了躲避災難,不惜舉族長途遷徙。他們先渡過黃河居于孟縣(今焦作孟州),后又輾轉(zhuǎn)多地,衣食無著,最終在呂履恒的外祖父王鐸資助下,呂氏族人重新返回新安。
公元1646年,呂維祺的長子呂兆璜、次子呂兆琳及家人回到新安,在呂維祺的出生地橫山定居下來,當時存有夢月(巖)祠。另一支由呂維祺的繼母田氏領著呂維禔的兒子呂兆琚,逃至新安縣鐵門鎮(zhèn)薛村娘家。此后,這支呂氏開始在薛村生活、繁衍起來,并留下了珍貴的薛村呂氏老宅,訴說著呂氏家族的風雨歷程。
2 故交舊友頌英名
現(xiàn)代清史研究著名專家孟森先生在《明清史講義》里評論明清鼎革的這段歷史時認為:“世祖(順治帝)開國之制度,除兵制自有八旗根本外,余皆沿襲明制。”
當時,連年的災荒、頻繁的戰(zhàn)亂,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損失,也顛覆了原有的社會秩序。清朝定都北京后,為了“收買”人心,急需重建社會秩序,忠肝義膽“捐軀赴國難”的呂維祺,逐漸在地方民眾和士人官宦中贏得了好口碑,一時聲名鵲起。
呂維祺舍生取義,死得悲壯,可謂明末死節(jié)之臣的杰出代表之一。清初之時,最早宣揚呂維祺忠孝節(jié)義的是他的一幫故交舊友。明清鼎革對他們來說,不僅是易代之痛,也有“異族”入侵之辱。
當然,現(xiàn)在看來,封建社會的朝代更替是一種歷史必然,而建立清朝的滿族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亡明的士大夫們卻想不明白,清廷入主中原之后,他們或者選擇歸隱,采取不合作態(tài)度,或者不得已出仕為官。
無論是歸隱者還是出仕者,都對明末殉國的忠貞之士頗為推崇。呂維祺曾做官轉(zhuǎn)任南北十多年,離職歸鄉(xiāng)居住十三年,結(jié)交了大批名流賢士。其中,既有王鐸、吳偉業(yè)(號梅村)等在清廷為官的明末故吏,也有孫奇逢這樣屢召不仕的理學名家。雖然他們對待清廷的態(tài)度不同,但是都與呂維祺這位忠肝義膽的故友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在他們的相關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懷念故友呂維祺之作。
孟津人王鐸,與呂維祺既是好友,又是兒女親家。聽到呂維祺被殺的消息,他悲憤地寫下“風黯城崩舊洛原,憐君誓死不徒存”的詩句,借以悼念呂維祺的忠孝節(jié)義。
據(jù)華中師范大學碩士郭微考證,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冬,吳偉業(yè)途經(jīng)新安縣,專程到呂維祺墓前祭拜,稱其“得死所于周公忠能致主;傳遺經(jīng)于孔子孝可格天”,并給予呂維祺“學術醇正,忠孝完人”的崇高評價。
此外,曾與呂維祺一起講學論道,在進入清朝之后屢召不至的中州理學大家孫奇逢,也對故友十分推崇,稱其“有真學問,有真事功,有真節(jié)義”。
在清初的特殊政治背景下,王鐸、吳偉業(yè)、孫奇逢等人,或為位高權(quán)重的顯宦,或為聲名遠播的文壇宿儒,皆有較強的影響力。他們自覺地吟詠傳頌呂維祺的忠貞,這種傳頌也很快地得到了清廷的認可,呂維祺這位明末忠臣也得到了清廷的肯定,先后準予將呂維祺入祭山東、南京和中原地區(qū)的名宦祠和鄉(xiāng)賢祠。
3 清廷扶持呂氏家族
明代俞汝楫編著《禮部志稿》稱:“仕于其地而有政績惠澤及于民者,謂之名宦;生于其地而有德業(yè)學行傳于世者,謂之鄉(xiāng)賢。”清朝立國之后,在地方崇祀名宦和鄉(xiāng)賢的制度,皆沿襲明朝。
名宦、鄉(xiāng)賢之祀由來已久,在明代官方的積極推動下,逐漸制度化和普及化。明代的名宦、鄉(xiāng)賢之祀,目的是“軌范后人”和“風動一郡”,借以扶世導民,在維護和改善社會教化的過程中,發(fā)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見,能夠入祀一地名宦、鄉(xiāng)賢祠的,都是當?shù)厣鐣木,地緣親近感使得當?shù)孛癖娔軌蚩诙鄠,對先賢的德行、功績了然于心。人們對先賢的德行、功績熟知之后,景仰、追慕之情便油然而生,從而把先賢作為榜樣,因此能“使官于斯者,皆有志名宦;居于斯者,皆有志于鄉(xiāng)賢”。
從呂維祺對理學尤其是《孝經(jīng)》的推崇來看,他對名宦和先賢一定充滿向往。他退居洛陽后,當洛陽城被李自成率部攻陷時,仍與家丁一起積極協(xié)助官軍守城,直至城破被捕。他的行為非常符合名宦和鄉(xiāng)賢的標準。
入祀名宦、鄉(xiāng)賢祠,對呂維祺而言,可謂心想事成。同時,對于新安呂氏家族來講,呂維祺能夠在多地入祀,這不僅是對呂維祺的褒獎,更是新安呂氏家族的莫大榮譽。
據(jù)新安呂氏家譜資料記載,順治皇帝為了表彰呂維祺的忠烈,欽賜御祭碑立于其墓前?滴醭跄,新安地方官員為了宣揚呂氏家族的忠孝,將呂維祺的出生地橫山改名為慈孝莊,取“母慈子孝”之意。
乾隆年間,為了風勵臣節(jié),進一步宣揚忠君思想,清廷對呂維祺的褒獎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清廷給予呂維祺“學崇正誼,守勵清操,矢志殉城,堪稱完節(jié)”的崇高評價,并謚號“忠敬”。
清廷對呂維祺的諸多褒獎和宣揚,一方面是出于鞏固統(tǒng)治的考慮,另一方面更是對新安呂氏家族的大力扶持。
尤其是在改朝換代、家道中落之時,清廷給予新安呂氏家族的殊榮像強心劑,給其成員莫大的精神鼓舞。他們憑著自身的努力,通過科舉入仕,最終使該家族成為名滿中州的忠孝門第,也創(chuàng)造了五世進士的家族輝煌。
呂維祺的兒子呂兆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中年考中進士,為家族后人發(fā)奮圖強起了表率作用。呂兆琳還沾了父親的光,被康熙贊為“此名臣后,應是好官”。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