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料10余畝種植基地,培育3萬余盆菊花,培植近800個品種,根據(jù)生長情況不斷調(diào)整每株菊花的莖系與形態(tài),每個環(huán)節(jié)(培土、盤壓、定頭、剝叉、剝蕾、施肥等)都要達到精細化管理,保障菊花文化節(jié)上菊花的數(shù)量與品質(zhì)......培育菊花也是一種嘔心瀝血的創(chuàng)造。
潘玉民推著一輛破舊的鳳凰牌自行車,頭戴草帽一身迷彩,走在菊圃邊的土路上。車子被他隨意停靠在路邊楊樹下,背著手順田壟朝大片菊圃園深處走去。
夏末正午的龍亭公園菊花種植基地,暑氣從田壟間火苗似地竄上地面。潘玉民的臉曬得黝黑,眼睛被日頭打得瞇成一條縫。他能很快進入工作狀態(tài),指揮著花匠們嚴苛打理每一株菊花。如此早出晚歸,風餐露宿,雖然枯燥艱苦,但對他來說并不是多么難以克服的事情。反而那些無常的風雨天氣、溫度與濕度的變化、新品種培育的成敗,倒是對潘玉民最大的考驗。帶領花匠照料10余畝種植基地,培育3萬余盆菊花,培植近800個品種,根據(jù)生長情況不斷調(diào)整每株菊花的莖系與形態(tài),每個環(huán)節(jié)(培土、盤壓、定頭、剝叉、剝蕾、施肥等)都要達到精細化管理,保障菊花文化節(jié)上菊花的數(shù)量與品質(zhì)......對他來說是一等一的大事。這絲毫不比菊文化工作者習文潑墨、訪古問今來得輕松。
潘玉民接管這里一晃就是十年,用他的話說“人一輩子能干活的時間不過三、四十年,能做多少事呢?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夠了。”他說的這“一件事”就是種養(yǎng)菊花。開封菊花文化節(jié)是全國一件別具特色的盛會,自1983年以來,開封菊花文化節(jié)每年一屆。除了全國各地趕來賞菊的游客外,許多從事菊花培育種植研究的學者也會相約而來,共同鑒賞古城開封在菊花種植方面的新突破、新成就。這是最讓他興奮與期待的事情。
潘玉民神秘地帶我們來到他的“秘密地帶”。在菊圃北端單獨開出來一塊沃土,擺放著各式各樣大型菊花設計展樣——孔雀形、花瓶形、玉壺形、燈籠形等等,及至花期蔚為壯觀。一旁的塑料大棚里,是他專門為菊花文化節(jié)培育的優(yōu)良品種,都是專家也極少見到的品種。另外還有突破吉尼斯紀錄的九十九頭菊(在一株菊花上長滿了九十九朵不同品種的菊花)。
整個下午,潘玉民在廣袤的種植基地中為我們描繪出一幅菊花文化節(jié)的盛景。而他的另一番話,也讓我們從驚喜中回來,陷入沉思。“賞花人人愛,但看管菊圃對多數(shù)人來說并不是有意思的事。每年我都會嘗試培育新的品種、設計新的展樣,但和古代燒瓷器一樣,一時把控不好火候或天氣有變,就會將整年的功夫全搭進去。”
想來,培育菊花也是一種嘔心瀝血的創(chuàng)造。某個瞬間,我仿佛看到古城的菊花文化節(jié)如期而至,各色菊花在絡繹不絕的人群中搖曳生姿,潘玉民神情淡然、背影消瘦、步履鏗鏘,漸漸消失在這熱鬧的花海人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