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是離不開技藝的,它是你謀生的手段,也是你走向輝煌的基礎。技藝偏愛勤奮者,所謂熟能生巧,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無論干啥,只要用心,就能干好。老街老輩人把肯用心叫有心勁兒。你想,心上有勁兒,肯定不一般。
民國時,洛陽老街上有個同義豬行,行里有個管業(yè)務的掌柜,小名牛老九,宜陽豐李人,身材魁梧。他收豬有經(jīng)驗,賣豬人頭天把幾十頭豬趕到豬行的大院子里,關進豬圈。每天夜里,他都要到豬圈走一趟,憑豬打呼嚕的聲音,找出“米心豬”來。“米心豬”指的是感染了絳蟲病的豬,人若誤食,是要得大病的。那時沒有科學檢測手段,長年積累的經(jīng)驗就顯得十分寶貴了。
這牛掌柜還有一絕招,用手掂一下豬尾(yǐ)巴,就知道這頭豬的斤數(shù)。你把豬趕來賣,他一看,這頭豬毛重多少,能出多少凈肉,他是一口清。剛開始,行里行外,也有人不服氣。不服,行里有大秤,找倆伙計把豬捆結實,抬起來稱就是了,那斤數(shù)差不了多少。
同義豬行,是當時老城最大的豬行,另一名掌柜叫葉同卿,是洛陽豬行同業(yè)公會的會長。我查了一下有關志書,1933年至1937年,老城有三家豬行,到了1948年,老城有了六家豬行。同義豬行(后來改叫協(xié)豐豬行)規(guī)模不小,生豬主要來自伊川、嵩縣、宜陽、汝陽,是被一群群趕過來的。豬行不屠宰,買豬的人要多少,說好價錢趕走就是,豬行只收傭金。市面上零售豬肉,由各小攤販負責屠宰,先款后豬,也可以賒欠,第二天賣完肉再來清賬。
由于牛掌柜經(jīng)驗多,與葉掌柜合作得不賴,豬行的生意一直不錯。他也在豬行的大院子里蓋了房,安家落戶。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