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溝的天橋又叫“干橋”,干橋,就是橋底下有溝無水的意思。
石板溝是滎陽市城關(guān)鄉(xiāng)的一個行政村,屬半丘陵地區(qū),村里溝壑縱橫。天橋就建造在村東的一道南北走向的鴻溝之上。
石板溝村里的這道鴻溝,是從南邊的筆架山(又叫三山)上直沖下來的,蜿蜒幾十公里長,直達(dá)滎陽北部。此溝在石板溝村,寬有十余米,深有二十余米,溝坡十分陡峭。這條溝不僅影響著當(dāng)?shù)卮迕襁^溝種地,收打糧食,還阻礙著劉河、柏廟等西邊村民往東去的道路。
因此,鴻溝之上需要有橋。據(jù)《慈航普濟(jì)·重修天橋記》碑文記載:“汜城東南(新中國成立前石板溝村屬汜水縣柏廟區(qū))三十里許,有橋雄踞鴻溝上游,勢若長虹,橫跨楚漢界上,名天橋者,汴洛孔道也。嘉慶年間蔡寨蔡聯(lián)輝、劉其志、陳維辛等曾修土橋,日久坍塌,橋余一線,來往人畜落澗斃命者年年有見。劉煥庭、許海臣等再議修橋,因募款無多擱置焉。民國十一年,原清法部左丞魏公星五次倡議建石橋,未酬志沒。二十年辛未歲,國府救濟(jì)水災(zāi),魏公子縵卿廳長與鄭市商會會長張君波岑,在鄭領(lǐng)請發(fā)洋面一千七百八十七袋,合洋六千一百六十一元,天橋橋工局領(lǐng)面三百五十袋,折合洋一千二百零七元整……砌石成橋,橋長六丈五尺,厚一丈二尺,足高二丈五尺,頂寬一丈二尺。六月中始,用時二十月,天埑變通途。事用紅石七百一十九頂余,白灰五萬斤。魏君玉山與侄兒東周督工,在云山收運灰石……左丞公濟(jì)世之志,永存千古!中華民國二十一年歲次壬申十月榖日。”
天橋碑記字跡模糊,大多文言筆者不明。聽當(dāng)?shù)乩先酥v述說:這里溝深坡陡,人畜行走不便,經(jīng)常有牲口墜落摔死。在京里做大官的魏大人(又名魏聯(lián)魁,奶名騾子,柏廟區(qū)魏崗人)回來路過這里,許下口愿要建一座石橋。可是,橋還沒有建,魏大人就患病死了。臨死時他對兒子說,咱承許人家的一座石橋,一定要兌現(xiàn)。魏大人的兒子在河南省府(開封)也是個大官,讓人運回了一大屋洋面(面粉)和錢糧讓家鄉(xiāng)人雇工建橋。修橋補(bǔ)路是造福子孫的善舉,有人領(lǐng)頭,村民踴躍參加,見天都有幾十上百人成群結(jié)隊去十幾里外的五云山(在劉河鎮(zhèn))上燒制石灰,采運石塊,用了一年多時間才建成這座橋。
此橋為什么叫天橋?當(dāng)?shù)厝诵χf,溝老深!一個石磙掉下去,三年沒有落到底兒。——玩笑話,是石磙卡在溝半腰的樹后了。在建橋時,上頭來人查看,魏大人對地方官說,哪座山高往哪兒領(lǐng),哪條路不好走走哪條路。來查看的人走累了,聽說路還遠(yuǎn),就打道回府不看了。天橋嗎,哪會在平坦的地方?魏大人是想讓公家(國府)多調(diào)撥些錢糧來,周濟(jì)當(dāng)?shù)匕傩铡?/p>
現(xiàn)在的天橋還在,石碑猶存,但這座橋路卻不大使用了。在2005年實行村村通硬化道路時,當(dāng)?shù)卣谔鞓虮蔽迨滋幖芷鹆艘坏腊嗣讓挼墓窐,使東西道路筆直寬廣,暢通無阻。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fù)責(zé)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