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鄭純方于1946年生于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的一個小屯子。他的生活軌跡,處處有著父親的教誨;他骨子里的性格,有著父親的烙印。
上世紀60年代初,鄭純方考上佳木斯的一所工科院校,全家人乃至整個家族都為之驕傲。日子艱難,可他父親好像一點兒也不在乎,發(fā)出豪言壯語:“你把書念到天邊去,我也供得起你!”對此,鄭純方很是感動。送行時,教他中學語文的李老師為他惋惜:“你是文科的苗子,不說北大清華吧,起碼也是東北師大的材料。≡趺淳蛯W工科呢?”他笑笑,心里說:工科院校每個月十幾元的助學金,對于一個經濟拮據的家庭來說,那是天降的甘露啊。
二
自從來到開封,鄭純方深深地愛上了這座城市。他用詩人的眼光,尋找著生活中的亮點,關注著這座城市。
鄭純方當時所在的開封拖拉機電機電器廠是一個國營大廠,是洛陽第一拖拉機制造廠的配套廠、八機部部屬廠。鄭純方于1968年來到這里,就開始把自己的青春和熱情毫不保留地奉獻給了這個“家”,一干就是17年。工人們不怕流血流汗,把一個“草比人高,兔子比人多”的地方建成了開封十大廠之一。那些日子,鄭純方上班與車床相伴,下班有書香為伴。他用自己的筆尖,在方格稿紙上書寫著工廠火熱的生活,書寫著古都開封的文化和生活。
鄭純方收獲著詩歌的芬芳,也收獲了屬于自己的愛情。上世紀70年代中期,鄭純方牽手愛人走上紅地毯,有了自己簡陋的家。鄭純方喜歡到書店街散步,不僅可以方便買書,而且可以與滿街流溢的書香、滿眼的明清風格古建筑“相看兩不厭”。書店街是他的一個精神家園,即使光顧百遍,還是興趣悠然。觀賞著那些古色古香、有著距離感的建筑,他由衷敬佩先人的智慧。書香的熏陶,成就了他的寫作夢。
鄭純方至今還記得1980年春節(jié)過后的那天,文友趙中森來到他家,給了他一個題目《胭脂河》,并對他說:“這是一首好詩的題目,你抓緊寫完投出去,有門兒。”他如獲至寶,連一聲謝謝也沒來得及說,就連夜構思,寫出一首16行短詩。結果,這首《胭脂河》發(fā)表在1981年3月3日《人民日報》的“大地”副刊上,讓鄭純方喜出望外。據說,開封老詩人陳雨門先生得知這一消息后,興奮得如同過節(jié),托人四處打聽作者的信息。
無疑,這成了鄭純方詩歌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高峰。但這背后,究竟凝聚著鄭純方多少個日日夜夜的付出,恐怕連他自己也難以說得清楚。
1982年,在轟鳴的車床邊,他創(chuàng)作了一組工廠生活的詩歌,其中他最得意的一首是《車床,我的戰(zhàn)馬》!对娍肪庉媮硇耪f準備采用,讓他激動萬分?墒牵捎谝粋偶然的原因而卡殼,留下無盡遺憾。但這并沒有讓他停下飛舞的思緒,他依然在關注生活,用心寫詩。生活在菊城,秋天的菊花觸動他的靈感,他信筆寫下一行行詩句:“拂過千年臉龐/又見你金黃的憂傷/獨守著思念/比夜還漫長……/東籬的菊花酒/是淚珠兒釀出的暗香/在衣袖里盈盈/弄醉了踟躕的夕陽。”新體詩寫,格律詩也寫,宋詞也嘗試著去創(chuàng)作,鄭純方讓自己的生活在詩意的心態(tài)中平平仄仄。
三
弄文字的人喜歡把寫文章稱為“爬格子”。在開封的文人中,鄭純方是“爬”得很快的一個人,號稱“快手”,又有“拼名三郎”之稱。1985年,他調到開封市總工會,而后擔任《開封工人報》副總編。1989年夏天,作家出版社與開封市文聯打算組織本市作家采寫出版紀實文學集《焦裕祿其人其事》,他負責寫《兒女們》一章。冒雨從鄭州采訪焦守云回來,已經是晚上八點多。鄭純方顧不得喘口氣,就鋪開稿紙動筆寫稿。悶著頭,他一口氣寫到第二天三四點,15000字的稿子宣告完成。第二天,他把稿子交到作家出版社編輯手中,編輯說:“你是第一個交稿的,稿子抄寫得很整潔,辛苦了。”其實,編輯不知道,他平時寫稿養(yǎng)成了“一稿成”的習慣,許多稿子都是一氣呵成,很少涂涂抹抹,稿面清晰整潔。
也就是從1980年開始,他的作品陸續(xù)在各地報刊亮相,漸如雨后春筍。
鄭純方喜歡把稿子寫得干凈清爽,就像平日的穿衣打扮。有時出現錯字,他就用貼紙貼住,再寫好!度酥酢肪庉嬙鴣硇耪f:“看你的稿子心里很舒服,字跡清秀,我舍不得放下。”
鄭純方半數的散文、詩歌發(fā)表在《開封日報》、《汴梁晚報》副刊。他的散文《父親留下一只表》獲得《工人日報》征文一等獎。
鄭純方小時候家里窮,買不起書,就到圖書館去讀?吹阶约合矚g的,他就用個小本子抄,雖然慢,但收獲大。有時遇到大篇文章抄不及,他只好忍痛割愛。最有趣的是回鄉(xiāng)探親時,父親讓他去東山下看自留地的玉米。清靜的野外,他坐在山坡上抄寫《詩經》的一些篇章,每抄一首,翻譯一遍。一周下來,抄寫并譯成新詩的竟有20余首,日記本寫了大半本,令他興奮不已。他將國學經典在抄寫中化為自己的學養(yǎng),像拍照一樣清晰地印在記憶的底片上。
當然,抄寫還有一個收獲,即練字,把鋼筆書寫不斷推進,以達賞心悅目之境界?粗约旱淖衷诔瓕懼凶兊昧鲿常瑒e有一番滋味在他的心頭。
四
1995年,當時開封市文化局的《開封文化娛樂報》創(chuàng)刊,他應邀擔任總編。與文化結緣,他的視野更加開闊,文學創(chuàng)作也瞄準了更高的目標。寫倉頡的散文《造字臺》,寫孟子游梁的散文《大師的背影》,寫阮籍的《經久的嘯聲》,還有開封其他歷史人物、歷史遺跡以及歷史文化的散文《詞人李煜》、《于謙與黃河》、《孫東坡與名牌》、《古城墻》、《滄桑三教堂》等。他的目光嘗試穿透幾千年的煙雨風塵,去追尋現實的靈光。當代開封文化名人,像霍林、沈致行、余文光、張富華以及跟開封有著深厚淵源的王善樸、楊華瑞等人,紛紛走進他的視野,并在他的筆端流淌出一行行優(yōu)美的文字。
這一年,他利用業(yè)余時間承擔《抗日戰(zhàn)爭著名戰(zhàn)事紀實叢書》其中一本的寫作,把平型關大捷還原成了一本《雄關蕩寇》。這套叢書獲得開封市“五個一工程”獎。
報紙辦了將近三年,因故?1998年,他到開封市群眾藝術館工作,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依然從事著他喜愛的文字寫作。
五
每年菊花花會到來之前,市群眾藝術館就要圍繞菊花花會的大型團體操表演或者文藝演出忙碌幾個月。每當這時,鄭純方往往被委以重任。從1999年起,他連續(xù)4年承擔中國開封菊花花會開幕式大型團體操(大型文體表演)解說詞的撰寫任務。
“菊花開在菊月中,菊月相逢在菊城。人如花來花似人,花意人情一樣濃。”“欣逢盛世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明年菊花爛漫時,我們菊城再相會。”他把他詩詞的功底,把對開封的摯愛,揉進解說詞,給人一種美好的感受。
2004年,他的散文集《天堂的橋》面世,帶著讀者游走四方,感悟親情。尤其是發(fā)表在《散文百家》雜志并被收入此書的《雨灑梅花嶺》,讓他本人始料未及。那是他在揚州參觀過梅花嶺史可法紀念館之后寫的一篇散文,刊出后自己似乎要忘記了。誰知,五六年后上網一搜,該文被當做廣東、江蘇、山東等地高考模擬試卷中閱讀分析題的閱讀材料。
這篇散文之所以吸引人們的眼球,除了文筆的靈動外,更多的是他把史可法這位民族英雄看做一個紐帶,連接起兩座古城:出生地開封與殉國地揚州。他把英雄的性格與城市的性格,把古與今貫通在一起,找回了久藏于內的精神主體:一人成全了兩座城池。
“那雨總是不停地灑落在郁郁蔥蔥的梅花嶺上。古老的梅花嶺聳起英雄的脊梁,便將那雨點吸入冬梅的苞蕾,一經雨收雪飛,漫嶺的梅花吐艷流芳,于是,揚州便綻開了最美的笑容。”
不僅是散文。2001年,他創(chuàng)作的歌詞《中華旅游之歌》獲世界旅游日征歌一等獎,由作曲家孫川作曲,定為主題歌,由歌唱家殷秀梅演唱,并錄制光碟在全國發(fā)行。2006年,他的歌詞《人品大如天》獲深圳征歌十佳歌詞獎。
六
隨著知識積累的增多和對開封研究的深入,他借助作品,給自己開拓出一片歷史的天空。
曾幾何,《開封,何時能開封》的報道把開封的“開”字解讀為“開放”,而“封”解讀為“封閉”。鄭純方先生認為,這實在是對開封的一種誤讀,一種停留在現代語境中的表面化的理解。
“開”字沒有什么歧義,關鍵是“封”字。他從“封”字著手,研討與之有關的詞匯。從分封諸侯的“封地”、帝王賞賜臣子的“封賞”,到“封疆”,挖掘出“開封”(啟封)的名字來自“開拓封疆”,鄭莊公是希望他的臣民勇于開拓進取,不斷擴大疆土,啟用人才,讓國家強大起來。這個“封”,沒有任何封閉、封門、閉關自守的含義,把這些意思加給開封屬于望文生義,至少是一種不求甚解。
2007年6月,他的《〈詩經〉也是城市的歌吟》在《中國文化報》發(fā)表。全國多家高校的專家學者在《理論月刊》、《藝術教育》、《四川師大學報》、《貴州民族學院學報》、《蘭州教育學院學報》、《湛江師范學院學報》等報刊上撰文,皆參考或引述了這篇文章!吨袊姼柩芯縿討B(tài)(第四輯)》也引述了這篇文章。
當然,對于“中國書法名城”開封的書法藝術,他也從歷史中尋找依據,提出了“宋四家”應為“宋五家”的主張。“宋四家”是指宋代書法的四大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簡稱蘇黃米蔡。他認為,宋徽宗趙佶應算第五家,其獨創(chuàng)的瘦金體書法,在繼承與創(chuàng)新方面都可圈可點,具有大家風范。在鄭純方看來,歷代之所以未將趙佶列入大家,主要因為他是皇帝,不好與士林相提并論。也許,“宋五家”更接近書法藝術的歷史本真。
開封電視臺圍繞挖掘開封的歷史文化,借鑒央視《百家講壇》的形式開設了《魅力開封》欄目。鄭純方成為該欄目的特邀主講嘉賓,在電視熒屏上先后給觀眾播講了《品讀東京夢華錄》、《評說楊家將》等20余講。節(jié)目播出后,不少人在人群里都能認出他來。熟悉他的人開玩笑說:“你是咋做的學問,外來戶比老開封知道的還多呢?”其實,他自己知道,為了這兩個講座,他閱讀了大量書籍和參考資料,做了許多閱讀筆記,還找專家討教過一些史實細節(jié)。僅《東京夢華錄》注釋的版本就有五六種。講稿寫出后,他先照稿讀給妻子聽,再脫稿講給她聽,讓她把關。直到熟練了,進入狀態(tài)了,他才去電視臺錄制。
2009年,中國音協(xié)和開封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魅力開封”全國征歌活動。鄭純方應邀前往開封賓館,為來汴的河南省歌詞作家和本市音樂愛好者作了《開封的人文精神》的講座,提出了開封“開拓封疆、不斷進取”、“執(zhí)政為民、清廉公正”、“花開雖晚、后來居上”等8個人文精神的觀點。
退休后,鄭純方在浙江寧波隨小女兒生活了一段時間。2011年,他參加《我要上講堂》活動,成為優(yōu)勝者。他在“天一講堂”主講了《大儒王應麟》。王應麟是《三字經》的作者,南宋著名的學者型清官,其祖籍開封,曾祖父是北宋御林軍一位武官。這個講座也是開封文化研究的延續(xù)。天一講堂由寧波市文廣新局主辦,易中天、錢文忠、于丹等名家都在這里作過講座!秾幉ㄍ韴蟆芬哉娴钠橇怂v座的要點《大儒王應麟的文化建樹》。
與此同時,他的一系列研究論文也在《中國文化報》、《開封教育學院學報》等處發(fā)表。
作為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如今他已在《人民日報》、《羊城晚報》、《開封日報》、《奔流》、《飛天》、《東京文學》等報刊發(fā)表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文學評論等作品1000多篇(首)。
退休后,鄭純方基本在寧波、青島居住。以“佳木非元”之名開的新浪博客,2008年至今已發(fā)文近600篇。每年,鄭純方總要回開封一兩趟,住上一段時間。畢竟,與開封相伴46年的人生經歷,使他對這座文化古都的情感難以割舍。開封城墻根兒下,永遠有一個屬于他的家。開封歲月,已經給他的人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