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字希文,江蘇蘇州吳縣人,生于公元989年。范仲淹幼年時,父親不幸早逝,家境清寒。他曾在長白山僧舍讀書,每天熬白粥一鍋,分成四份,早晚各取兩份。23歲時,他來到應天府,在學舍中發(fā)憤苦讀,晝夜不懈,數(shù)九寒天,常以冷水洗面,借以解除困頓;糧食不足,就以糜粥充饑。
宋仁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范仲淹考中進士,出任廣德軍司理參軍,改任集慶軍節(jié)度推官。不久,奉命監(jiān)管泰州西溪鹽稅,因政績卓著擢升大理寺丞,后又調(diào)任楚州監(jiān)管草料院。母親去世后,丁憂離任,寓居南都。應天知府晏殊素聞其名,邀請他掌管府學。到任后,他常住府學,四方學子,慕名而來,拜他為師。
除服以后,由于晏殊推薦,但任秘閣校理。他借機深人研習《六經(jīng)》,尤對《易學》精通。許多學者質(zhì)疑問難,他都引經(jīng)據(jù)典,一一解釋,毫不厭倦。常把自己的俸祿施舍給衣食無著的游民,他的幾個兒子,服飾也很樸素,一時間,士大夫爭相仿效,一改豪華浮奢,轉而崇尚儉約。
范仲淹對國家大事總是慷慨直言,從不因個人私利而瞻前顧后。天圣七年(1029年)冬至,皇帝率領文武官員向章獻太后祝壽,他堅決反對,并上疏請?zhí)蔬政。宰相晏殊聞之大驚,嚴厲斥責,但范仲淹奮不顧身,正色抗言。后被調(diào)離京師,任河中府通判,再調(diào)往陳州。當時,朝廷正大興土木,準備修建太一宮及洪福院,從陜西等地調(diào)運木材,范仲淹極力諫阻,宋仁宗對他的忠介耿直頗為欣賞。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去世,范仲淹被調(diào)回京城,任右司諫。不久,因諫止廢郭皇后,被貶往睦州。一年后,調(diào)往蘇州。適逢大水,民田不得耕,范仲淹募民疏浚五河,引太湖而注人大海。景枯二年(1035年),范仲淹回朝,升尚書禮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判國子監(jiān)。又任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第二年,終因獻百官圖,指斥宰相呂夷簡,針砭弊政而被罷黜,出知饒州。一年后,又被先后調(diào)往潤州、越州任知州。
康定兀年(1040年),西夏王趙元昊舉兵南侵 延,進逼延安。范仲淹被召為天章閣待制,知永興軍;五月,改為陜西都轉運使;七月,與韓琦并為陜西經(jīng)略安撫招討副使,龍圖閣直學士;八月,兼延州知州。由于他一氣之下焚燒了西夏王元吳的來書,激怒了當朝權貴,被降為本曹員外郎。慶歷元年(1041年),四月,改知耀州;五月調(diào)知慶州,遷左司郎中,任環(huán)慶路經(jīng)略安撫緣邊招討使。十月,宋朝分陜西沿邊為秦鳳、涇原、環(huán)慶、 延四路,分別置帥,范仲淹負責環(huán)慶路軍事。
當時西夏不斷侵擾宋朝西北邊境,宋朝派韓琦進兵反擊。韓琦約范仲淹一同進兵,范仲淹勸他謹慎行事,不要孤軍深入,韓琦卻說:“大凡用兵,當置勝敗于度外。”遂輕率出兵,不久,宋軍在好水川陷人元吳埋伏,士卒傷亡殆盡,陣亡者之父兄妻子哀慟之聲震天動地。范仲淹連聲嘆氣:“怎么能將戰(zhàn)爭勝負置之度外呢!”于是,他開始大膽改革軍制,操練兵將。把慶州軍隊18000人分為六部,由六位將領指揮,平時分別訓練,戰(zhàn)時以敵兵多少分兵抵御,改變了當時“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積弊,大大提高了邊防軍的戰(zhàn)斗力。
慶環(huán)二州,漢羌雜居。羌人種族繁多,互不統(tǒng)屬,經(jīng)常因小事互相械斗。西夏元昊大舉進犯時,不少羌人為其充當向導,甚至有600多名羌人酋長暗地里與元吳勾結。范仲淹認為,羌人之所以受元吳誘惑,是因為漢族官員不善于爭取的結果。因此他以皇帝的名義,對羌人進行慰問、獎賞,與其酋長以誠相見,讓羌人與漢人互通有無,聽民互市。慶歷二年正月十一日,范仲淹設宴款待環(huán)州羌族首領1000多人,給他們以豐厚的賞賜,并與之訂立規(guī)約。經(jīng)過他的艱苦努力,羌族人心轉向宋朝一邊,羌人的許多首領心悅誠服地接受他的領導。
范仲淹為防備元昊進攻,周密部署。他在慶環(huán)一帶,建城筑砦,嚴密防守。慶陽西北的馬鋪砦,是宋夏必爭之地,范仲淹在此修建“大順城”。元昊聽說,遂引大兵前來奪取,并設伏引誘宋軍,范仲淹識破其計,堅守不出,西夏3萬兵馬徘徊數(shù)日,不得不撤退。消息傳回汴京,朝廷為之轟動,宋仁宗仔細觀看了大順城圖紙,大為嘆賞。為使慶環(huán)長久安定,他又在今環(huán)縣、合水、慶城等地興修了28座城砦,44個烽火臺,聯(lián)絡環(huán)縣以西、鎮(zhèn)戎以東的明珠、滅臧、康奴3個少數(shù)族部落,形成捍衛(wèi)環(huán)慶的一道重要屏障。防守陣地鞏固后,他又派奇兵襲取白豹城,大破湯骨呼等41族,打敗前來襲擾的西夏元吳騎兵。宋仁宗召他進京,準備為他封官晉級,但他什么也不要,只要了一匹駿馬、一桿銀槍、一罐美酒,將其帶回慶陽前線,賞給了前方將士。他在慶陽城修建“天開雄勝,險設金湯”的鎮(zhèn)朔樓,修復“鵝池洞”等。鵝池洞與城外東河相通,即使敵軍圍城數(shù)年,城中也不會發(fā)生水荒。時人贊之曰:“慶陽有一寶,吃水不用挑。”慶歷二年九月,元昊突襲涇源,葛懷敏陣亡,關中震動。范仲淹從慶州率軍出援,擊敗西夏部隊,并派曲珍率軍追擊,深入西夏腹地,大獲全勝。邊地軍民唱道:“軍中有一韓,西夏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夏聞之驚破膽。”
范仲淹在慶州,先后向朝廷寫了《攻守議》和《再議攻守》奏折。這是兩篇很有價值的軍事著作。其中提到對敵人一味進攻是不利的,應注意撫慰和分化瓦解敵軍。同時在戰(zhàn)時與平時都要注意組織士卒和邊民屯墾,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這樣戰(zhàn)爭才有穩(wěn)定的后勤保障。對少數(shù)民族,他認為應以安撫為主。他和好友滕子京在慶陽屯田、興修水利,極大地充實和加強了慶州邊防。
經(jīng)范仲淹辛勤努力,慶州終于成為糧草豐富、兵強馬壯的邊防重鎮(zhèn)。慶歷二年十一月,范仲淹被提升為陜西四路主帥。
慶歷三年(1043年),范仲淹任參知政事(即副相),負責朝政。范仲淹進行了多項措施得力的改革,是“慶歷新政’’的主導人物。后又主動請求防守邊疆,任河東、陜西宣撫使,鄧州知州。所在政聲卓著,人民愛戴。公元1052年,64歲的范仲淹死于穎州赴任途中,人們無不為之嘆息。宋仁宗派員慰問其家人,并為墓碑題詞“褒賢之碑”,追贈為兵部尚書,謚號“文正”。消息傳來,邢、慶二州人民無不悲痛,羌族酋長數(shù)百人為他齋祀三日。嘉佑五年,在慶州府城設立“范文正公祠堂”供人們祭祀。
范仲淹還是一位杰出的文學家。他擅長詩詞散文創(chuàng)作,詩詞傳世僅五首!对狸枠怯洝、《漁家傲》分別是其代表作,為世人所傳誦。他的作品收于《范文正公集》,其中,他的名作《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即寫于今華池縣的大順城。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