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是五代十國時期最英明的君主,也是對中國歷史進程影響最深的人物之一。
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宋代軍事雖弱,但文化之燦爛卻為漢唐所不及,達到了我國古代文化的最高峰。正因如此,趙匡胤作為趙宋王朝的締造者,被尊為“藝祖”,頗受后人推崇。
其實,“趙宋之世”的實際開創(chuàng)者并不是趙匡胤。趙匡胤是踩著巨人的肩膀攀上高峰的,而為他搭橋鋪路、奠定基業(yè)的,則是如流星般劃過歷史天空的短命天子后周世宗柴榮。
柴榮是五代十國時期最英明的君主,也是對中國歷史進程影響最深的人物之一。宋朝對待商業(yè)的態(tài)度、優(yōu)遇文人的政策,均與這位商人出身、勤勉務實的君主有著直接關系。柴榮處理宗教問題的策略、發(fā)展商業(yè)和城市等方面的作為,不僅深深影響了有宋一代,而且開啟了中國走向商業(yè)文明和市民文化的先聲。
柴榮自幼生活在社會底層,深知民間疾苦。他希望能做30年皇帝:“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yǎng)百姓,十年致太平。”即位以后,他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掃除唐末以來的政治弊端,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使國力迅速增強。他整頓驕將惰卒,親率兵馬南征北戰(zhàn),幾乎戰(zhàn)無不勝。遺憾的是,上天僅給了他5年半。在他幾乎就要一統(tǒng)天下的最后階段,這位雄才大略、英明果敢的一代英主卻以39歲英年在北伐契丹途中不幸染疾,猝然而逝。
縱觀中國歷史,元朝統(tǒng)一用了74年,清朝用了66年,而北宋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僅用了20年便告完成。這固然離不開趙匡胤的英明決斷,但更重要的是他接手的后周政權國力強大,統(tǒng)一之勢已不可阻擋。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柴榮不是英年早逝,他不僅有可能更早地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而且極有可能不會像北宋那樣喪失北方版圖。甚至可以說,以兵變方式奪取后周政權的趙匡胤,只不過延續(xù)了柴榮的統(tǒng)一進程,延續(xù)了后周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
柴榮率領諸將,打算一舉收復幽州。可惜卻突然患病,不久病逝于開封。
柴榮生于五代亂世,幼年失怙,被姑父郭威收為養(yǎng)子。他生性敦厚,善于理財,曾隨商人販茶到江陵,往來于南北各地。后來郭威代漢建周,才兼文武的柴榮被倚為心腹。郭威稱帝3年后病死宮中,因他的兩個兒子早年被殺,柴榮奉遺命靈前即位。
當時正值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動蕩的時期。54年間中原先后經(jīng)歷了5個朝代,走馬燈般更換了8姓14個皇帝。國貧民弱,外敵四起,柴榮即位還不到10天,便有北漢勾結(jié)契丹大舉入侵。他力排眾議親自出征,招募勇士入編禁軍,簡選良將四面出擊,沉著應戰(zhàn),危局中竟以少勝多,將漢軍擊潰。
戰(zhàn)后,柴榮賞有功,罰怯懦,將貪生怕死的將領70多人全部處死,嚴厲整治為禍已久的驕兵悍將。他提出“兵務精不務多”,令各地將戰(zhàn)斗力最強的士兵輸送到京城,建立了精銳的禁軍。在此后的征戰(zhàn)中,禁軍起到了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關鍵作用。北宋延續(xù)了禁軍制度,禁軍始終是北宋王朝實力最強的軍事力量。
大敗北漢之后,柴榮派兵伐蜀,一舉收回四州,使后蜀不敢輕舉妄動,也扼制了周圍的少數(shù)民族勢力。柴榮審時度勢,3次親征南唐,歷時兩年5個月,奪取了江淮之間14州60縣,逼南唐退守江南。后周大獲全勝,國力驟然增強。就在后周伐唐之際,北漢再次聯(lián)合契丹南犯。柴榮再次親征,42天之間,兵不血刃收復3州3關17縣,贏得了五代以來對遼作戰(zhàn)最大的勝利。柴榮率領諸將,打算乘勝進軍,一舉收復幽州?上Ь驮谶@緊要關頭,他卻突然患病,被迫班師還朝,不久病逝于開封。
如果上天再多給柴榮幾年時間,收復后晉割讓給契丹的幽云十六州、一統(tǒng)北方應指日可待,然后再攻取實力較弱的南方諸國更不會有太大的阻力。這樣,統(tǒng)一大業(yè)就會在他手里完成,而不會把機會留給后來代周稱帝的趙匡胤。
他力肅貪風,嚴厲懲處貪官污吏毫不手軟,就連生父的故友犯法也不徇私情。
如果僅有南征北戰(zhàn)的功勛,還不足以成就柴榮的英名。柴榮是位志在四方、有能力收拾舊河山的軍事家,更是目光遠大、膽識過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以務實的態(tài)度、宏大的魄力、驚人的勇氣,革故鼎新,所進行的改革卓有成效,影響深遠。
五代政治黑暗,官吏極端殘暴,百姓苦不堪言。為使國富民安,柴榮大力整頓吏治,破格任用賢才,改革了科舉制度存在的弊病,使一批有真才實學的人受到朝廷重用。他力肅貪風,嚴厲懲處貪官污吏毫不手軟,就連生父的故友犯法也不徇私情。他嚴格考核官吏,有幾個官員借奉命出使之機游山玩水,也被他貶了官。這在中國古代官吏考核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史例。
柴榮奉行人道,注重法治,廢除了隨意處死條款和凌遲之類的酷刑,對五代時期以嚴酷出名的法律進行徹底修訂。他以人道措施對待犯人,打掃監(jiān)獄,洗刷枷拷,給犯人充足的飯食,允許探視有病的犯人,無主的病人由官府負責治療,嚴禁使犯人無故死亡,私自殺死犯人的官員被斬首。他命人修改法律,制定了較為完善的《大周刑統(tǒng)》,對北宋的《宋刑統(tǒng)》有著直接的影響。
柴榮關心民間疾苦,盡量減輕百姓負擔。他下令罷黜正稅之外的一切稅收,禁止地方官吏和豪紳將自己的賦稅轉(zhuǎn)嫁到百姓身上。他鼓勵開荒,將無主荒地分配給逃亡人戶耕種,頒發(fā)均田圖均定賦稅,就連歷代享受優(yōu)待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特權。
當時佛教廣為流行,許多人為了逃避徭役和賦稅紛紛“出家”,大量金屬被用來鑄造佛像,致使銅價上漲,錢幣奇缺。柴榮采取抑制佛教、打擊寺院經(jīng)濟的措施,禁止私自剃度出家,拆毀寺廟數(shù)千所,勒令僧人還俗數(shù)十萬人,毀銅佛像以鑄錢,增加了勞動力和兵源,促進了商業(yè)發(fā)展。有人認為他這樣做不近人情,他卻笑著說:“平定亂世乃千秋的功業(yè)。佛家曾謂:如有益于世人,手眼尚且可以布施,區(qū)區(qū)銅像又何足道!”
柴榮命人興修水利,疏通漕運,先后疏浚了胡盧河、汴河、五丈河等,使山東和江淮的糧食、貨物都可由水道直達京城。
在開封,許多人都知道“跑馬圈城”的故事。故事講到柴榮命手下大將趙匡胤騎馬飛奔,直到馬力傾盡跑出50里。于是柴榮下令以馬跑的范圍擴建城池,修建了氣勢宏偉的東京外城。
在開封城市建設史上,柴榮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唐朝后期,宣武軍節(jié)度使李勉將衙署遷到開封,大規(guī)模擴建城池,建成了奠定現(xiàn)今開封城基礎的汴州城。時過170多年之后,柴榮把汴州城拓展了1倍多,分外城、內(nèi)城和皇城,城墻高大敦厚,建筑規(guī)整有序,為無險可守的開封城筑起了層層軍事防線。
開封素有“北方水城”之稱,自古以河湖遍布而聞名。但在五代時期,由于藩鎮(zhèn)割據(jù),戰(zhàn)火連綿,流經(jīng)開封的大運河已不能通航,黃河水患不斷。柴榮命人治理運河、黃河和汴河,堵塞黃河決口,修固黃河河堤,還在汴河口立斗門控制黃河水勢,確保京城的安全。為恢復以開封為中心的水路交通網(wǎng),柴榮命人興修水利,疏通漕運,先后疏浚了胡盧河、汴河、五丈河等,“導河流達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使山東和江淮的糧食、貨物都可由水道直達京城。水路交通樞紐地位的恢復,使開封成為當時全國規(guī)模最大、設施最完備、經(jīng)濟最繁榮的城市,從而決定了北宋定都于此,對于后來趙匡胤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意義重大。
柴榮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堪稱照耀黑暗時代的一顆璀璨明星。
柴榮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堪稱照耀黑暗時代的一顆璀璨明星。他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稱帝,不僅精明強干,志氣宏大,而且節(jié)約簡樸,正大光明,贏得了廣泛的擁戴。
柴榮辦事謹慎,虛心求諫,從未因言論而殺一人。他認為自己“涉道猶淺,經(jīng)事未深,常懼昏蒙,不克負荷”,極為誠懇地專門下詔要求群臣盡量上書言事。他還點名讓20多名翰林學士都寫兩篇文章:《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平邊策》。這種命題向眾多朝臣征求治國之策的做法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而且他也絕不是只做做樣子。在認真審讀后,欣然采納了大臣王樸《平邊策》中“先易后難”的主張,以此制定統(tǒng)一大計,付諸實踐。
柴榮凡事率先垂范,甚至事必躬親。他先后5次親征,每次都親力親為,戰(zhàn)斗在第一線。有一次,柴榮率軍欲從水路進攻南唐,但從長江到淮河之間一段河道無法疏通,將領稟告說由于長江水位高于淮水,一旦掘通必然倒灌,所以無法安全施工。柴榮親自前去察看,幾日后傳下手諭,竟然有詳細的施工方法。工匠依法施行,果然安全地疏通了河道,大軍得以出征。
柴榮死時年僅39歲,有人說他的早逝是因為做過一些不近人情的事,受到了上天的詛咒而折了壽。其實,事必躬親的作風才是他耗盡心力的致命殺手。他在位短短的5年間,清吏治,選人才,均定田賦,整頓禁軍,限制佛教,獎勵農(nóng)耕,恢復了漕運,興修了水利,修訂了刑律和歷法,而且還考正雅樂,糾正科舉弊端,搜求佚書,雕刻古籍,大興文教……做出了許許多多超越前人、啟迪后世的非凡之舉。人無論有多么旺盛的精力,畢竟還是肉體凡胎,經(jīng)受不起年復一年的日夜操勞。終于,公元959年6月29日,在殘陽如血的日落時分,因連年征戰(zhàn),積勞成疾的柴榮,帶著他的抱負,帶著他的遺憾,永遠離開了人世。
面對歷史,人們往往更注重結(jié)果而忽視過程。神武雄略的一代英主周世宗柴榮做好了掃平天下、開創(chuàng)盛世的一切準備,卻英年早逝、功敗垂成;宋太祖趙匡胤延續(xù)了柴榮制定的策略一統(tǒng)天下,結(jié)束了兵禍連年、饑饉遍地的亂世,迎來了文化燦爛的趙宋之世。因此,趙匡胤的事跡廣為人知,柴榮這個為他人做嫁衣的奠基人卻往往被疏忽和冷落。這是歷史的無奈與遺憾。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