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曾祠舊址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4/2/28 9:08:32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曾國藩,在中國近代史上影響很大。因文治武功,各地或建有祠堂紀念,但是同時建立祠堂紀念他們兄弟的只有開封。建立祠堂的許振,字仙屏,江西奉新人。“咸豐初,以拔貢生參曾國藩戎幕。”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時任河?xùn)|河道總督的許振為紀念其鄉(xiāng)試恩師曾國藩而建。因祠內(nèi)祀武英殿大學(xué)士曾國藩及其九弟兩江總督曾國荃,故名二曾祠。
2月24日,記者跟隨劉海永老師沿著龍亭東路,來到刷絨街路北的二曾祠舊址。劉海永向記者介紹,二曾祠規(guī)模宏大,坐北朝南,分為東、西兩大組院落。南北走向,又分為三進院;西組院系東西走向,東組院為三進院。東西院落北邊系湖水區(qū),其水面與潘家湖相通。祠內(nèi)建筑典雅、內(nèi)秀。里面樓閣參差、廊廡曲折、背臨湖水、院落幽靜、庭宇軒敞、風景宜人。二曾祠大門設(shè)在東院中軸線上,原為清式大式建筑,威武莊嚴,宛如宮殿,一對石獅踞兩側(cè)。門前柱聯(lián)云:“弟兄皆許國,出入冠諸公。”大門兩側(cè)排房為小式建筑,東西盡端為挑角亭,建筑為人字形坡頂。后來馮玉祥任河南省主席時改大門為西式建筑。進大門是過廳,過廳的東西兩邊墻上鑲嵌著楠木框的大理石墻面。前院東西兩邊是對稱的南北走向長廊,長廊為雙坡小青瓦屋面,其外側(cè)支撐在院墻上,內(nèi)側(cè)各有8根紅漆木柱支撐,院子中間是一條鵝卵石甬道,甬道兩旁有石榴、翠柏、花圃點綴其間。
劉海永告訴記者,后來許振改任廣東巡撫,死于任上。經(jīng)河南籍官員奏請,在二曾祠的東偏院增設(shè)祭祀許振的附祠,即為許公祠,許公祠所在之處,原先乃二曾祠的一部分。二曾祠“前臨通衢,后瀕湖濱,既不鄰于工廠市場,又不在偏僻之區(qū),以之作圖書館,實甚相宜”。河南圖書館的發(fā)起者們都對二曾祠情有獨鐘,幾經(jīng)遷移,最終確定二曾祠作為其固定的館址。“當年姚雪垠就是在此處閱讀開封舊志,觸發(fā)創(chuàng)作《李自成》靈感的。新中國成立初期,河南省圖書館遷到省會鄭州后,此處為開封市圖書館所在地。”劉海永說,1922年,馮玉祥第一次主豫時,由午朝門向東辟了一條馬路,路到二曾祠后拐了三個彎,將東湖的東南角隔了出來,成了二曾祠的小湖。“文革”時拆樓填湖,據(jù)說現(xiàn)在的市圖書館主樓正立于原小湖及瓣香樓處。
劉海永介紹,二曾祠整組建筑做工精巧、珠聯(lián)璧合,把亭殿樓閣、綠樹青草、奇花異卉、碧波曲橋等諸多景致融為一體,是開封清末時期把我國當時肅穆的北方祠堂建筑和江南園林建筑巧妙而有機結(jié)合的代表作。但令人惋惜的是, 這一組優(yōu)秀的清末建筑由于保護不當,如今已經(jīng)蕩然無存了。
(作者:王蘭蘭 責任編輯:劉懿鑫)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