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面壁庵記》碑立于金興定六年(1222年)二月,碑文為李純甫于興定四年(1220年)應少林寺住持東林志隆之請而撰寫的。碑文為楷書,筆力遒勁,別具一格。碑嵌于初祖庵面壁亭。
“孔門禪”是儒釋融會的禪宗,即經(jīng)禪門而滲透孔門,以佛法比擬儒學,或經(jīng)孔門而入禪門,以儒學證佛法。
金代佛教的主流是禪宗。當時北方地區(qū)的著名禪師萬松行秀,極力推廣曹洞禪,深受金章宗厚待。他“于孔老莊周百家之學,無不會通,恒業(yè)華嚴”(《五燈嚴統(tǒng)》卷十四):“儒釋兼?zhèn),宗說精通,辯才無礙”(耶律楚材序《從容錄》)。萬松行秀的言教作為,處處以儒家禮儀為標準,愛人以德、尊帝以禮、待師以孝。萬松行秀經(jīng)常勸導弟子耶律楚材,以佛法治心、治國,他自稱曹洞禪門“顯決”好比《大學》篇章,這表明他的禪學打通了儒釋。
李純甫,號屏山,少年即恃才自傲,以諸葛孔明、王景略自期,謂功名可俯拾。章宗時考取進士,因其抱負為當政者所抑,遂于中年棄官而皈依禪學。他時常說,我祖老子,怎敢不學老莊?我生前是一僧人,怎敢不學佛陀?每當酒酣之際,縱論天下大事,或談儒釋殊同,雖圍攻而不屈。他撰《鳴道集說》,“援儒入釋,推釋附儒”,倡導三教合并,以助其師說。他還認為,儒釋融合,自唐代李翱始,至宋代王安石父子、蘇東坡兄弟而漸趨成熟;理學家們對釋老也是“實而文不與,陽擠而陰助”。
“孔門禪”的實質(zhì)是儒釋融合,萬松行秀經(jīng)禪門而滲透孔門,以佛法以擬儒學;李純甫則經(jīng)孔門而入禪門,以儒學證佛法,總的精神不變。
《重修面壁庵記》首段自敘學儒書經(jīng)歷,經(jīng)史子集無所不讀,學至于佛,則無可學者,乃知佛即圣人,圣人非佛;西方有中國之書,中國無西方之書也。
第二段指出學士、大夫們畏佛典之高深,頂之而不觀,目之而不解,卻一味攻擊佛法為“怪詠”,為“邪淫”;另一方面,佛教各派又各執(zhí)所見,使佛教大意掃地。只有禪宗的教外別傳,似雅樂,如甲第,歷代師承劇談高論。
第三段列舉歷代高僧、高士們應用禪法精華的專著。如五臺山清涼寺澄觀所作《華嚴經(jīng)疏》等。
第四段指出,上述諸家的闡釋才使“圣人之道”不墮于寂滅,不死于虛無,不縛于無形,即使是狂夫愚婦也可以“立悟”,這些文章不過是“游戲三昧”。
這篇文章中,李純甫將孔門和禪學聯(lián)系在一起,并且把禪當作解決問題的關鍵。此文一出就遭到多方攻擊,當時南方理學在朱熹、楊時等人的倡導下已蔚成大觀,因而對于李抬高佛學、壓低儒學表示反對。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