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川望族陳氏與鐘氏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8/12/28 16:18:18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許昌長葛市歷代人才濟濟,走出了道德之星陳寔(shí)、楷書鼻祖鐘繇、教育家鐘皓、中國第一位詩歌評論家鐘嶸、孝行天下的陳紀、創(chuàng)立“九品中正制”的陳群、鎮(zhèn)西大將軍鐘會、清末翰林楊佩璋等等名人。在長葛的歷史名人錄中,鐘姓與陳姓占了近一半,聲望最高的,也恰恰是陳寔與鐘繇。
東漢末年當過太丘長的陳寔,德高望重,備受朝野推崇,和兩個兒子陳紀、陳諶并稱“三君”,又與同邑鐘皓、荀淑、韓韶等以清高有德行聞名于世,合稱為“潁川四長”。三國魏國人鐘繇,輔佐曹家三代,不僅是有名的政治和軍事人才,而且擅長書法,被后世尊為“楷書之祖”,鐘繇的兒子鐘會,曾與鄧艾一同領兵伐蜀,官拜司徒。陳與鐘兩門人才代出,不僅在漢末成為長葛所屬潁川郡之望族,也使得長葛在世界陳、鐘兩姓后裔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代“德星”感化梁上君子
在長葛市古橋鎮(zhèn)苑店村東,一處墓園隱于青紗帳中,柏樹林立,高高的封土聳出樹梢,這就是漢代大賢陳寔的長眠之地。苑店村支書黃偉生說,每年都會有陳姓后人來此祭奠,最多時一次有幾十輛大巴,2000多人。陳寔,字仲弓,漢和帝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生于潁川郡許縣陳故村(今長葛市古橋鄉(xiāng)陳故村,漢代屬許),是潁川陳氏的第九世孫。在東漢末年外戚、宦官專權,政治黑暗的亂世之中,他主張仕而愛人,講究誠信,德高望重,名傾天下,被推崇為“潁川四長”之首。受當時“黨錮之禍”牽累,陳寔一生并沒有做過大官,曾在永城西北一帶擔任過縣級官吏太丘長。公元187年,84歲的陳寔在家中去世,葬于距陳故村不遠的苑店村。
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聽說陳寔,但一定不是第一次聽說“梁上君子”這個成語。“梁上君子”,正是出于《后漢書·陳寔傳》。一天夜里,陳寔就寢時,發(fā)現(xiàn)房梁上露出衣襟,立刻明白家里進了盜賊。他不動聲色穿戴整齊,然后叫來子孫,在正堂嚴肅地訓導他們說:“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小偷聽了才知自己早已暴露,羞愧難當,跳下來跪地請罪。陳寔溫和地對他說,看你模樣不像惡人,大概是生活所迫才如此吧。陳寔命家人拿出兩匹絹贈給小偷,“自是一縣無復盜竊”。據(jù)說,毛澤東在讀過《陳寔傳》后,非常贊同陳寔“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的分析,點評人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改造的。
陳寔一生,關于他胸懷寬廣、以德服人、為民做主的故事很多,他是怎么成為“德星”的呢?傳說,有一天陳寔帶著兩個兒子和孫子陳群去拜訪好友荀淑,魏國朝中太史夜觀天象,說“德星匯,五百里內(nèi)有德星相聚”。而陳、荀二人均以賢德聞名,德星便被歸在兩家身上,陳寔便被后人稱作德星。德星,自然也就成了道德標準,在陳寔的家鄉(xiāng)流傳著一句話,叫做“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陳寔如果瞧不上他,就說明他真差得可以。德星的傳說里,陳寔的后人已經(jīng)初露崢嶸。有什么樣的爹就有什么樣的兒子,這話在陳家體現(xiàn)到了極致,兒子陳紀、陳諶同樣是道德楷模,直至孫子陳群、曾孫陳泰,陳家四代人在漢魏時期都有很高的名聲。
陳群是三國時期的大名人,曹操、曹丕對他都很敬重,他也有很多事都值得說道,這里只表兩件。一是倡導恢復肉刑,乍一聽,這哪是仁義之士該倡導的事呀,歷史課本上漢代廢除肉刑可是大功勞一件,但陳群的主張是有背景的,曹魏時期,災荒與戰(zhàn)事連連,人口銳減,他認為,對犯死罪者與其殺掉,不如改施肉刑。第二件,是他在擔任吏部尚書時,制定了“九品官人之法”,也即歷史上有名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上承兩漢的察舉制,下啟隋唐的科舉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三大選官制度之一。因為德星陳寔一門數(shù)代的影響,使得潁川陳姓又有“義門陳氏”的說法。上世紀90年代以來,陳氏宗親組織多次組團回長葛尋根謁祖。
鐘繇生于公元151年,卒于230年,潁川長社人,今天長葛市北郊,鐘繇大道東側的田莊里有座墓園,居上位的是鐘繇墓,下位的是其子鐘會之墓。與陳寔相比,鐘繇的名氣要大得多,有人甚至稱他為“千古長葛第一人”。的確,從書法、軍事、政治等幾個重要方面來看,鐘繇的建樹都可謂濃墨重彩。鐘繇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在書法藝術上的巨大成就,眾所周知,中國文字從甲骨、鐘鼎、篆書、隸書一路走來,但這些文字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難寫難認的問題,鐘繇“上承蔡邕,下啟右軍(王羲之),解散隸書而為正書(楷書)”,開創(chuàng)了正楷書法的先河。他的字結構扁平,法度超脫,成為后世楷模。唐代張懷璀在其書法論述專著《書斷》中說鐘繇“真書(即楷書)絕妙,乃過于師,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余,秦漢以來一人而已”。一句“秦漢以來一人而已”,足見書法史家對鐘繇多么推崇。而鐘繇能有如此功力,是他30年苦練的結果。宋朝的《秦漢魏四朝筆記》中記載,鐘繇60多歲時仍用心練字,竟癡迷到只要與人同坐,就要在周圍地上比劃練字,“畫地廣數(shù)步”。還有一次,他向友人索要蔡邕的書法,被拒后竟失態(tài)當場捶胸大哭。
如今,長葛老城和平村南還有鐘繇洗硯池,為許昌市級文保單位。據(jù)清乾隆十二年《長葛縣志》記載:“鐘繇臺在縣治前,繇嘗學書其上,洗硯于池,池水盡墨。”可惜,我造訪時恰逢天旱,洗硯池只余一洼荒坑。附近村民說,此池早年水勢很大,看著黑,捧出來卻是清的,而今,因為地下水脈斷絕,已數(shù)年無水。鐘繇歷經(jīng)東漢的桓帝、靈帝、少帝、獻帝和魏國的文帝、明帝兩個朝代6個帝王,他在政治和軍事上也很有作為,可謂曹操的“福將”。獻帝時,鐘繇官居黃門侍郎,在漢獻帝被董卓舊臣劫持前往靈寶時,他與尚書郎韓斌乘亂將獻帝弄出長安,逃往洛陽,其間遇曹操從山東來保駕,后來曹操得以“挾天子以令不臣”,鐘繇受到重用。后來,在官渡之戰(zhàn)的危急時刻,鐘繇又為曹操送去良馬兩千余匹,助曹取勝。鐘繇還指揮過兩次大仗,其中一次是對陣匈奴單于,在復雜的情況下,都依靠策略取得了勝利。鐘繇晚年,晉封僅次于太師榮銜的太傅,封定陵侯,他在80歲去世時,魏明帝曹叡親臨吊唁,哀榮備至。
長葛鐘氏,以鐘繇最有影響力,其實,其前與后,鐘氏亦多有名人。楚漢之爭時,與韓信和劉邦有過糾葛大將鐘離昧自刎,其次子鐘離接逃至長社,改姓為鐘,是為鐘氏“接系”始祖,鐘繇為其九世孫;鐘繇的曾祖,與陳寔同時代的鐘皓避隱密山,以詩律教授門徒千余人;鐘繇的兒子鐘會更是能文能武,公元261年,他被司馬昭任命為征西將軍,和鄧艾一起攻滅蜀國,俘虜姜維。他明白“司馬昭之心”而心懷異志,想占據(jù)四川為王,但消息泄露,被部下殺死。這些都重要的姓氏文化資源,必將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內(nèi)外陳氏、鐘氏子孫到長葛尋根謁祖,旅游觀光,為許昌長葛的發(fā)展建設貢獻力量。
(作者: 責任編輯:胡春明)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