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花燈和美食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8/3/15 9:30:58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綠豆用水泡透,在石磨里磨成稀糊,端到鍋邊,舀到甑(古代蒸飯的炊具,狀如瓦盆,底部有很多小孔)里,用手一壓,綠豆糊從甑底的窟窿眼兒掉下去,啪嗒啪嗒掉入水鍋,先沉底,再上浮,兩滾煮熟,笊籬撈出,沖涼,控水,拌上鹵汁,拌上青菜,就可以吃了。甑底的窟窿眼兒是圓的,所以漏下去的那一小團(tuán)一小團(tuán)的面糊也是圓的;它們漏下去的時候勢必受到一些阻力,藕斷絲連,拖泥帶水,所以每一小團(tuán)面糊又都拖著一條小尾巴。圓腦袋,小尾巴,像不像小蝌蚪?當(dāng)然像。所以宋朝人管這種食物叫蝌蚪羹。
“圓子”的做法在《歲時廣記》中已有簡介:“煮糯為丸,糖為臛。”糯米粉團(tuán)成小圓球,用糖做餡兒,滾水煮熟。很明顯,宋朝的圓子就是今天的湯圓。
宋朝的湯圓并不總是用糖做餡兒。據(jù)《武林舊事》第二卷《元夕》一節(jié)記載,南宋杭州元宵餐桌上的美食既有“乳糖圓子”,又有“澄沙團(tuán)子”,前者是糖餡兒湯圓,后者是豆沙餡兒的湯圓。當(dāng)然,豆沙餡兒也是要放糖的。
“鹽豉湯”的做法在《歲時廣記》中也有提到:“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鹽豉”即咸豆豉;“捻頭”指的是油炸短面條,俗稱“炸手指”,又叫“麻花頭”;“雜肉”則是摻雜肉類的意思。將咸豆豉、炸手指配上肉類一起燉煮,就成了鹽豉湯。事實上,鹽豉湯在古代中國源遠(yuǎn)流長,非常普及,它有很多種做法,換句話說,豆豉可以跟很多種食材相配做湯。以豆豉為主料來煮湯的烹調(diào)方式目前在中國大陸已經(jīng)絕跡,倒是在東鄰日本和韓國被發(fā)揚光大——鹽豉湯曾經(jīng)傳入日韓,后來分別發(fā)展成為味噌湯和大醬湯。
“蠶絲飯”實際上就是米粉,很細(xì)的米粉,狀如今日之米線。不過這種米粉在加工之時用天然顏料染了色,有紅有綠有黑有黃,下鍋煮出來,盛到盤子里,五彩繽紛,很喜慶。
“焦公式”又名“油公式”“糖公式”,其中“公式”這個字的發(fā)音與“堆”等同,糖公式即是糖堆。說起糖堆,天津人會興奮起來,因為天津人一向管山楂做成的糖葫蘆叫糖堆。
宋朝倒是有山楂,不過宋朝人還沒有學(xué)會把山楂加工成糖葫蘆,他們只用山楂切片做糕,或者用糖腌起來做蜜餞。
在宋朝,糖公式是用一半面粉、一半米粉,摻上砂糖,用手搓成的小圓球。它不同于湯圓,因為湯圓是空心的,包的有餡兒;而糖公式是實心的,糖和粉混在了一處。搓成小圓球以后,再放到油鍋里炸熟。從油鍋里出來,它是脆的,“脆”在宋朝白話中等同于“焦”,故此人們又管糖公式叫做焦公式。
宋朝小販賣焦公式是很有意思的。據(jù)北宋呂原明《歲時雜記》:
凡賣公式必鳴鼓,謂之“公式鼓”。每以竹架子出青傘,綴裝紅梅縷金小燈毬兒。竹架前后亦設(shè)燈籠,敲鼓應(yīng)拍,團(tuán)團(tuán)轉(zhuǎn)走,謂之“打旋羅”。列街巷處處有之。
小販走街串巷叫賣焦公式,一定是全副武裝:背后背著竹架,腰間懸著皮鼓,竹架前面罩一把青傘,青傘下面掛幾只燈籠。小販一邊走,一邊擊鼓,同時隨著擊鼓的節(jié)奏用另一只手轉(zhuǎn)動傘柄,使青傘以及傘下的彩色小燈籠團(tuán)團(tuán)飛轉(zhuǎn),好像走馬燈。
[1][2]
(作者:李開周 責(zé)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