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表演藝術(shù)家唐喜成:一生志趣皆為戲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7/12/7 11:11:59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唐喜成,原名唐發(fā)伸,著名豫劇大師,豫劇唐派藝術(shù)創(chuàng)始人,人稱“豫劇第一生”,豫劇生角代表人物。他10歲踏進梨園,后學旦角戲,又在老藝人的指導下,苦練真假混合聲的演唱方法和武功戲,開創(chuàng)了豫劇生角“十生九唐”的唐派藝術(shù)流派。河南大學藝術(shù)學院河南地方戲研究所張大新教授說,雖然唐喜成已經(jīng)離我們而去,但他那精湛的技藝、高尚的品德和刻苦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yōu)楹霌P民族文化、發(fā)展豫劇事業(yè)而努力奮斗。
世上無難事 只怕有心人
1924年7月,唐喜成出生于河南省洧川縣(今尉氏縣)灣里河村的一個貧苦農(nóng)家。因家庭貧困,童年時的唐喜成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窮困生活。為了找一條出路,母親勉強同意兒子去學戲。
10歲那年,唐喜成到長葛縣萬樂社科班,拜魏德海、高永安、吳同保等為師,入科不久就開始“穿把子”“跑龍?zhí)?rdquo;。唐喜成心眼靈、肯鉆研,又能充分利用上臺的每一個機會,認真學習不同角色的表演動作和唱腔臺詞,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不僅學會了《困銅臺》中八賢王的唱腔和表演動作,而且還毛遂自薦,大膽地扮演了國母。盡管這是一次偶然的機會,但沒想到唐喜成居然將這一重要角色演活了。
從此,唐喜成就以洪亮的“娃娃腔”開始演出旦角,如《雙官誥》中的三娘等。15歲那年,唐喜成正式演出了《刀劈楊藩》和《反西唐》中的樊梨花、《大破天門陣》中的穆桂英、《對花槍》中的姜桂枝等,受到當?shù)厝罕姷臒崆橘澴u,并稱贊他是“小銅腔嘴頭巧”。
好景不長,17歲那年,隨著變聲期的到來,唐喜成的嗓子啞了。這對一個初露鋒芒的青年演員來說,簡直是天大的不幸。老師們同情地一邊陪著他落淚,一邊又鼓勵他不要灰心,沒有大本腔,還有二本腔呢。從此,在老師們的指點下,他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一天到晚從不間斷地刻苦練習。真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他終于練出了二本腔。同時,唐喜成從不放松對武功身段的訓練,他的藝術(shù)生命獲得了復蘇。
此后,唐喜成又出演了《長坂坡》中的趙云、《對花槍》中的羅成、《佘賽花》中的楊繼業(yè)以及《鍘趙王》中的趙王等,當?shù)厝罕娝徒o他一個外號叫“響八縣,一拿三”(指旦角、生角、花臉)。
18歲那年,唐喜成正式到中牟縣登臺表演。1942年又到新鄉(xiāng)、開封等地與豫劇大師閻立品合作演出《義烈風》《天仙配》等。1953年與“豫劇大王”陳素真合作演出《三拂袖》《玉簪記》等。1958年以來,唐喜成便以演老生戲為主,如《洛陽令》中的董宣、《三哭殿》中的唐王李世民、 《轅門斬子》中的楊延景等。
其實,唐喜成的演唱雖以假聲為主,但音域并不窄,而且聲音洪亮,高低音銜接自然、控制自如,特別是吐字清晰,即使唱高腔也能保持音色的柔和悅耳,這在梆子戲二本腔演員中是很難得的。在50年的舞臺藝術(shù)實踐中,他創(chuàng)造性地以洪亮、委婉的二本腔和細膩、真實的表演塑造了眾多正直、廉明、瀟灑的生角形象,成為豫劇“唐派藝術(shù)”的開山鼻祖。
戲比天大 德藝雙馨
凡是和唐喜成在一起工作過的人都知道,他刻苦學習堅持練功,幾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無論演出多苦多累,每天必定5點多起床練功。1985年春節(jié)前唐喜成在開封演出,當天晚上演出《天門陣》,他扮演楊延景,演出結(jié)束后他不顧勞累便在第二天5點半到公園指導學生練功練唱……“文革”時期,他和很多老藝術(shù)家被送到西華縣黃泛區(qū)農(nóng)場改造,在那前途渺茫、自身難顧的困境中,他仍然堅持練功、刻苦學習,他后來能識譜、記譜以及為自己設(shè)計唱腔等就是在農(nóng)場看蘋果園的時候?qū)W會的。
[1][2]
(作者:岳蔚敏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