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書香家庭?有文化,有教養(yǎng),家風正。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從古到今,興旺之家莫不重視家風。古圣先賢如何樹家風、興門庭?咱們且來說道說道。
兒啊,千萬別跟寇準學(xué)
北宋名相寇準剛正不阿,有口皆碑,天下父母都盼兒子能成“寇準第二”。另一位北宋名相司馬光,卻拿這位前朝元老當反面典型,教育兒子司馬康:“寇準花錢大手大腳,上廁所都要點一堆蠟燭,你可千萬別跟他學(xué)!你瞧瞧現(xiàn)在寇家都衰敗成啥了。”
勤儉節(jié)約,是司馬光教子的永恒主題。他總結(jié)了幾條家訓(xùn),寫在《訓(xùn)儉示康》里,核心思想是:成由儉,敗由奢;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篇文章很有名,小學(xué)生都會背。不過,記住是一回事,做到是另一回事。為了正家風,讓司馬家的每個人都能知行合一,司馬光身體力行,一輩子都在當節(jié)約標兵。
吃飯要打包,借錢我沒有
因與朝廷政見不合,司馬光曾退居洛陽15年,專心編纂《資治通鑒》。當時,洛陽流傳一句順口溜:“王家鉆天,司馬入地。”“鉆天”的是王家的別墅,高官王拱辰在洛陽斥巨款建了座高層別墅;“入地”的是司馬光家的地下室。司馬光放著朝廷劃撥的百萬元專項著書資金不花,非住在窮街陋巷,冬天冷得要命,夏天熱得要死,只好挖個冬暖夏涼的地下室,躲在“坑”里工作。住得將就也就罷了,司馬家吃得也將就:粗茶淡飯,一年吃不了幾頓肉,改善生活基本上靠打包。
據(jù)司馬光的同事蘇軾透露,司馬大人每次赴宴,都主張少點菜,若是吃不完,還要把剩飯菜打包帶走。蘇軾戲稱此為“飽食攜其余,歸舍遺兒子”——吃不了兜著走,帶回家給小孩兒解饞。
司馬光從容答道:“朋友相見就該坦率,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我建議給咱們的聚會取個名字,叫真率會。”他的老熟人劉蒙翻了翻白眼:“你拉倒吧!就你摳門兒。”劉蒙曾向司馬光借錢,司馬光說沒錢,沒借給劉蒙。劉蒙不信:“你當了幾十年官,怎會連一萬錢都拿不出?”劉蒙不了解司馬光,司馬光是真沒錢。
私財“裸捐”,給司馬大人點贊
史載,司馬光的妻子去世時,沒錢辦喪事。兒子司馬康提議借些錢,把喪事辦得排場一些,司馬光不同意,最后典當了家里僅有的幾畝薄田,草草發(fā)喪。北宋權(quán)貴納妾成風,但司馬光一生只有張氏一個妻子。兩個人數(shù)十年相敬如賓,遺憾的是,夫妻倆沒有生育。張氏為此背地里給他買了一個小妾,但司馬光拒絕了,寧愿收養(yǎng)族人之子司馬康。他與張氏情深義重尚且如此,可見是真沒錢。那么,他的錢花到哪兒了?要知道,北宋官員的工資待遇是相當豐厚的。司馬光身為重臣,皇帝賞給他的財物不計其數(shù),他怎會缺錢?
因為司馬光把朝廷賞賜給他的大部分錢財都捐給國家了,剩下的要么接濟親友,要么賑災(zāi),手里真沒有閑錢。沒錢,他當然大方不起來。沒錢,他卻把“人”字寫得工工整整。宋神宗年間,奢靡成風,官場流行攀比,沒個萬兒八千都不好意思請人吃飯。錢從何來?貪污腐敗。司馬光為此痛心疾首:這樣下去,是會敗家亡國的呀!勤儉節(jié)約,廉潔奉公,一心為民,是他教育兒子做人的準則,也是他對抗腐敗的武器。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淡泊中見真淳,簡樸中露風骨,司馬光自成標桿。老百姓敬他,連政敵王安石也對他贊譽有加,公開表示愿跟司馬光做鄰居。家風正,門庭興。司馬康以父親為榜樣,為人正直,自律甚嚴。他幫助父親編纂史書,“事父母至孝”,為官廉潔奉公,聲譽很好。司馬光常說,家風很重要,欲治國者必先齊家,要把家風當成關(guān)系國計民生的大事來抓,不可視其為個人小事。近千年后,他的話仍不“過時”,吾等深以為然。給司馬大人點贊!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