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記憶———道教圣地葛仙觀
http://m.b6man.com 添加時間:2017/9/7 15:56:42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在襄城縣城南的仙翁山中,有一座規(guī)模不大的道觀,人們稱之為‘葛仙觀’,它是為了紀念道教的理論家、煉丹家和醫(yī)學家葛洪而修筑的。伴隨著世事的紛擾和風云的變幻,‘葛仙觀’已不復往日的輝煌和光彩,但在特定的歷史年代,它卻成為道教興衰發(fā)展的最好見證,永遠地留在了襄城歷史記憶之中。
這座南北走向的山脈便是仙翁山,山名的來歷緣于晉朝惠帝太安年間(即公元302—304年)、著名道士葛洪來這里隱煉修道,如今的葛仙觀就坐落在山東麓的槐樹林中,隱秘于幽深僻靜山林中的葛仙觀建筑簡陋,面目早已今非昔比,這座不起眼的道觀讓人很難想像這里曾是道教的勝地。
葛洪,字稚川,號抱樸子,世人稱“小仙翁”。 葛洪出身于貴族家庭,他從小聰明好學,不僅有較深的文學功底,還深得儒學的思想精髓。葛洪青少年時性格內(nèi)向,少言寡語,不善交際,他對功名利祿和娛樂之術(shù)也不感興趣,每天只是將自己封閉于門庭之內(nèi),灑掃庭院,研讀書籍。
葛洪生活的年代,正是道教蓬勃興盛時期。道教宣揚的修身養(yǎng)性的思想學說深得帝王將相推崇,社會上對于煉丹服食、延年益壽的道術(shù)也非常熱崇,當時葛洪的堂爺爺葛玄也熱衷修煉并傳播道家仙術(shù),這一切,都讓葛洪從小就對神仙導養(yǎng)之術(shù)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葛洪成年后,決心拜師學道。葛洪先跟堂爺爺葛玄的徒弟鄭隱學習了幾年煉丹秘術(shù),在掌握了煉丹的法術(shù)后,他又投拜時為南海太守的上黨人鮑玄為師。鮑玄擅長占卜術(shù),又精通民間醫(yī)學。鮑玄不僅將自己的學問傾囊相授,還把女兒鮑姑許配給葛洪,鮑姑也懂一些醫(yī)術(shù)和道術(shù),她成了葛洪的得力助手。
葛洪拜數(shù)位高人為師后,更加覺得道教理論的博大精深和學識的無有窮盡,他立志歸隱山林,著書立說、修道煉丹。他一生奉行安分守己的處世哲學,并把這種哲學同修道結(jié)合起來,稱其為“真知足”。把“真知足”看成是通往神仙境地的階梯,提出“隱逸得道高于達官顯宦”的新價值觀念。為了宣揚道教的真義,葛洪辭別師父,不遠千里、跋山涉水,訪遍江南知名的道觀,拜師求教,尋書問義。
正當葛洪醉心于道教的研究和實踐時,南方發(fā)生了叛亂。本想逃避政治的葛洪,因祖輩名望和自身影響,被朝廷緊急召拜為“將兵都尉”,葛洪無奈只得應(yīng)召,率軍討伐叛軍。平叛勝利后,葛洪被升遷為“伏波將軍”。葛洪雖然得到了朝廷的封賞,但他卻并沒有心思做官,他隨后辭官北上,帶了幾名徒弟前往西晉都城洛陽,想借此增加學識,增長閱歷。
葛洪由于不聞?wù),并不了解江北的形勢。葛洪北上之時,西晉宗族內(nèi)部相互殘殺的“八王之亂”已處在白熾化的階段。京城洛陽不但成為相互攻守的主戰(zhàn)場,連京畿四周也不太平。葛洪等人走到襄城南部的淺山區(qū)時,知道北上的交通已被阻斷,葛洪只得暫時安頓下來,以待時事的變化再定去留。當時葛洪和他的徒弟們來到這里,他們發(fā)現(xiàn),這座山脈是南北走向,山上林木茂密、郁郁蔥蔥。葛洪帶著眾人爬到山巔眺望,西邊是蜿蜒連綿的群山,向東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山下有官道,腳下是密林,山花爛漫、鳥語花香,正是修身養(yǎng)性的好地方。于是,葛洪和眾人在山腰處找到一塊平地,搭建窩棚,暫時住了下來。
葛洪和眾人在這里一住數(shù)月。葛洪通過勘察地脈,讓徒弟們在窩棚外挖鑿水井,井深不足兩丈,便冒出了清洌甘甜的泉水。山坡上淺淺的土層下,埋藏著各色礦石,這也是煉丹的原料之一,葛洪又讓眾人砌筑爐灶,教授弟子們煉丹之術(shù)。
為擴大道教的影響,葛洪利用掌握的醫(yī)術(shù),在山上采制草藥、煉制藥丹、熬制藥湯,為患病的窮人問診送藥,同時宣傳一些樸素的道教思想和學說。患者經(jīng)他診治后,病情大有好轉(zhuǎn),于是對他宣揚的理論都深信不疑。后來,知道葛洪醫(yī)病送藥的患者越來越多,每天上山求診的病人絡(luò)繹不絕。由于山路崎嶇難行,葛洪還讓弟子開辟了一條山路,便于病人和山民行走。
[1][2]
(作者: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