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是指古代某個姓氏發(fā)展過程中各支、各系成為名門望族的紀念地。祭祖是中華民族敦親睦族、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xiàn)。郡望、祭祖負載了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豐厚的精神內(nèi)涵。由通許縣城向東沿“通許—長智”公路行4公里,路北便是于氏宗祠以及占地173畝的于氏祖塋。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三月,于泰為于聚立墓碑;明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始建于家祠堂,工程浩大、建筑精美,有山門一座,飛檐懸鈴,正面雕刻有二十四孝圖,背面刻有通許名儒題字、題聯(lián)。
于姓郡望的形成
六營地名的來歷與戰(zhàn)國時代“合縱連橫”有關(guān)。據(jù)明嘉靖《通許縣志》載:“六營在縣治東八里,相傳蘇秦以合縱之術(shù)說趙,遂相六國,帥諸侯之師西伐秦,連營于此。”清乾隆《通許縣志》記載乾隆年間莆田人(今福建莆田)太學生陳子京作《六營》:“曾傳六國此連營,一望深林天際平。密葉蔭濃迷鳥夢,盤根偃蹇作龍行……”
據(jù)通許縣檔案館藏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于氏宗譜》及六營于氏古墓出土的明朝墓志銘記載:于姓一支因避戰(zhàn)亂,從隴西(今甘肅省東部)遷河南省中牟。元末,又從中牟遷通許東八里之六營崗下開闊地帶居住。于氏始祖于聚見此地群崗起伏、森林蓊郁、兩河環(huán)抱,為吉地,遂把村東大崗定為塋地。于氏在六營崗繁衍生息,成為通許縣巨門望族,并形成于姓郡望。
據(jù)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于氏宗譜》記載,在明清數(shù)百年的歷史中,于氏族人昌盛,或因人增地窄,或因天災人禍、仕宦等原因,通許于氏以六營崗為祖根地,播遷縣境內(nèi)65個村莊,清朝時有“于婁半縣”之說,并不斷向全國各地播遷,在播遷地以姓立村。如:清朝時,北京即有通許于氏形成的于家胡同。山東東明、菏澤、巨野等縣,安徽蕭縣、潁上縣、宿縣、亳州等縣,江蘇南京、豐縣、沛縣、銅山等,河北井陘縣于家村等于氏族人皆由六營崗遷出。該宗譜記載了河南省50多個縣、全國20多個省的通許于氏分支。
人文奇觀于氏祖塋
據(jù)通許縣文史專家陳維講述,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三月,于泰為于聚立墓碑。明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三月祭祖大典后重拓塋地、立碑,始建于家祠堂。明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二月,于永易(歷任汾西王、兵馬司官職)為于泰立碑,在塋地栽柏樹、楊樹數(shù)千棵。
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十月祭祖大典后,重修祠堂、山門,于王師(增生)等續(xù)修宗譜并訂正輩字 “五福昌廣”等20字;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續(xù)“全新連芳,從善兆吉,因以恒揚”;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接續(xù)“俊秀林立,祖德延長,敬守成效,慶賀明良”;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修祠堂圍墻、大門,再拓塋地;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春續(xù)修宗譜;宣統(tǒng)三年(公元1911年)重修宗祠大殿;1913年重修山門。
1930年,在通許縣老城馬號街修建于氏宗祠,地方名流為之題匾、題聯(lián)。國民黨參議員于右任書寫“于氏宗祠”匾額,懸于大門;于右任為大殿撰聯(lián)“春至和庶物,風來想故人”,該聯(lián)現(xiàn)存尉氏縣文化館。
于氏祖塋樹木多,遮天蔽日,夏天進去看不見陽光;貓頭鷹、蒼鷹、喜鵲、狐貍、野兔等成群,古碑林立。通許舊時有“六營老墳的柏樹——數(shù)不清”的傳說。1946年8月,國民黨河南保安第五團張紹儒部在六營一帶駐扎,聽說于氏祖塋的柏樹數(shù)不清,遂讓一個團的士兵每人抱住一棵樹,樹比兵多,還是數(shù)不清。于氏祖塋的古柏林、碑林等成為通許縣的一大人文景觀。
現(xiàn)于氏祖塋存有明墓志銘及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重修祠堂碑記》等碑刻10多塊,塋地現(xiàn)余明朝古柏兩棵、黃蠟樹一棵以及民國時栽的柏樹100多棵。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